我国与印度经贸合作的潜力、难点与对策
左河水
中国和印度是相邻的亚洲大国,都是金砖四国的成员,双方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开发利用、区域互联互通建设等领域的利益交集点众多,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如何寻找并发掘共同点,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层次,对自身、亚洲乃至世界的发展十分重要。中国和印度的合作潜力还很大,前景十分广阔,但难度也不少,需要我们不断在研究中迈步前进。
一、中印外经贸合作的利益交汇之点及其潜力
(一)中印经济的互补性。中印两国人口都达10亿以上,占全球总人口的35%;两国的经济总量达10万亿美元,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4%。中印经济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和分工、产品竞争优势等差异较大,且两国正处于产业调整和升级的不同阶段,互补性较强,双方经贸合作的空间巨大。我们应充分发掘两国利益的共同点,统筹利用25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和区域内资源,形成互补优势,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中印双向的投资潜力巨大。目前,印度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据统计,至2013年3月止,中国在印度的投资存量为7.7亿美元,印度对中国投资4.9亿美元,与两国经济总量不相匹配。目前,印度政府欲大力振兴制造业,已规划了德里-孟买、孟买-班加罗尔、金奈-班加罗尔等多条经济走廊,拟建设18个国家投资和制造园区,可以说,中国企业加大对印度相关领域的投资适逢其时。
(三)中印经贸合作已具一定基础。近几年中印的双边贸易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也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2000年双边贸易29亿美元,到2011年达到739亿美元。 从贸易禀赋来说,印度劳动力资源丰富,而中国劳动要素价格上升趋势明显;印度制造业较为落后,而中国产业竞争优势明显。尽管双边贸易往来短期内有所波动,但随着中印两国经济持续发展,双方在铁路设备、工程机械、电力设备、清洁能源等领域的贸易合作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印度在农产品、矿产品、医药制品、IT产品等领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为中印双向的贸易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中印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机会将长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是中印经贸合作的亮点。2006年以后,印度几乎是中国最大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印度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铁路、航空货运和港口吞吐量仅分别为中国的1/4、1/10和1/16,电力供应总缺口超过10%;而中国企业在相关领域已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优势。印度储蓄率不足,经常账户赤字和财政赤字教高,资金缺乏,较大地影响了印度基础设施项目的开工率;我国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优势。据了解,印度在近几年拟在基础设施领域投资1万亿-1.2万亿美元,用于发展公路、铁路、电力、电信、供水等领域的设施,这便为中国企业创造了一个新机会。
二、中印经贸合作的难点
近年来,中印的经贸交流渠道在不断拓展,经贸合作的层次也在不断提高。但面对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增长乏力等因素的影响,制约中印经贸合作的障碍性因素也日渐显现:
(一)中印的战略互信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受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双方的战略互信度还有些不足。近年来印度先后对签证政策进行调整、对进口电信设备实施安全审查和本地化战略、对进口电力设备还加征高额税收,使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受到了不同程度消极影响。
(二)贸易不平衡的问题将较长时期存在。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印2012年的双边贸易额下降明显,但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仍达289亿美元,贸易不平衡问题依然是影响中印经贸合作的突出问题。出现中印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双方的产业结构和国际分工决定的,而这种状况在短期内将难以解决。
(三)贸易保护主义已具愈演愈烈之势。截至2012年,印度对中国共发起1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达60亿美元。印度是自WTO成立以来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案件数量最多的国家,涉案产品还多为中国的优势产品。
(四)印度政策环境较为复杂。印度的政治环境与中国不同,国家相关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比较差。其国内的经济改革受国内政治博弈制约较大,使其进展较于迟缓。印度的劳工、土地、社保等法律体系较为复杂,投资审批程序与速度较为缓慢,商务和工作签证难以获得。如此种种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企业投资印度的信心和实效。
三、提升中印经贸合作水平之对策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疲软,新型市场或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国经贸合作的潜力所在。印度是中国开展对外合作的重要市场和投资目的地,中国也是印度很重要的经济市场。对此,中印双方应增进战略互信,推动政策协调,挖掘合作潜力,克服前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推动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双边经贸关系。
第一,加强多渠道的沟通与交流,增加战略互信。首先需增加交流与沟通,加强人员双向往来,消除分歧,凝聚共识,增加对彼此的了解和认同。其次是克制使用贸易救济等手段,避免单方面使用贸易限制措施,共同努力为各自的企业开展投资与贸易营造良好的环境,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第二,加强在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内的协调配合。在国际性的G20、APEC、WTO谈判、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区域性贸易合作协议,以及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改革等方面协调立场,推动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特别是在金砖国家发展银行和共同外汇储备等新机制之下,努力提升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与话语权,为中印两国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携手提升共同的经济贸易利益。
第三,搭建政府间多层次的合作平台和政策协调机制。首先是加强双方经贸主管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中印经贸科技联合小组、中印战略经济对话、中印财金对话等合作机制,形成层次丰富、互有侧重、相互补充的财经类对话体系,切实为双边经贸合作搭建良好平台。同时努力解决双方关切的利益,为双方企业的合作及时排忧解难,保驾护航。
第四,提升双向的投资质量。我们要利用“中国制造”的优势和印度大力发展制造业的契机,不断加大投资合作,认真做好以下3项工作:
一是,建立大型投资合作园区,进行集约式投资,发挥集团优势和协同作战的规模效应。
二是,加强与印度当地企业的合作,利用其本地的人力、物力及社会资源的影响力,提高项目合作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
三是,加强资本运作,对印度投资尽量采取并购的模式,回避在投资中要面临的征地、环评、审批等麻烦的问题。
第五,积极参与印度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拓展工程承包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在铁路、公路、桥梁、电力、电信等工程领域,实现以工程承包为基础,资金、技术、管理、设计相互渗透、共同融合、良性互动的策略,推动中国在印度承包工程的全面转型升级,提高工效和经济效益。
第六,推动两国贸易合作的均衡发展。进一步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各自产业和产品的比较优势,提高贸易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推动两国经贸利益的动态均衡发展。特别是在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之下,尽快启动两国区域贸易安排的谈判进程,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加强服务贸易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推动双边贸易跨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