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河故事(荆汉小镇系列之四)


璞河故事(荆汉小镇系列之四)

文/艾 子

    荆山汉水间,蛰伏诸多小镇,或风光秀美,或历史深厚,或物产丰饶,走近它们,倍感亲切。

  小镇如人,故事悠长。

  璞 河 故 事

    汉江滔滔,蛮河茫茫。江河交汇之地的昔日楚郢都(宜城郑集镇皇城村)正在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浪潮中改变着面目,渐行渐远于历史本身。初夏的一个午后,我们三个人文地理爱好者,从郑集出来,取道207国道驶向璞河,一个与之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小镇。

  沿途风景如画,大地如诗。车窗外的树木在身后一排排地退去,历史便也随着倒退的树木走进2000多年前——

  河水清澈,杨柳拂岸,五谷飘香,远峰含黛。俊俏的姑娘在河边綄纱捣衣,放声歌唱:

“阳春青山兮,山高高;

  白雪绿水兮,水滔滔;

  荷莲放花兮,香飘飘;

  锦屏抽云兮,发兰椒。

  发兰椒,香飘飘,水滔滔,山高高……”

  这些人中,有一个红袄绿裙的少女尤其美丽出众,她是郢都北郊人。这个美眉的形象后来被楚赋大家宋玉(生于郢都北郊,今郑集镇腊树园村)用深情的笔触记述在《登徒子好色赋》里:“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在老朋友夜鹰介绍璞河之前,还从来不知道在汉水之滨藏着这样一个独特的小镇。它血统高贵、历史悠久,实在让孤陋寡闻的我汗颜。

  璞河位于蛮河和汉江的河套处,江汉冲击平原上,还有个美好的名字叫璞河瑙(又称璞河垴)。传说楚文王迁都于郢时挖排渍沟,曾在此发现璞玉玛瑙,一些雕璞琢玉的工匠便汇集于此作坊兴镇,小镇因此而得名。一个瑙字,珠光宝气、璀璨富贵、流光溢彩,让人产生美好的联想。这是汉字的魔力!

  虽是小镇,却有着大镇的格局。十几条巷子横平竖直,每一条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自有一份怡情神韵。狗很老实,不叫,静静地看着我们几个人走过。一条小街叫玛瑙街,房子一层或两层,新旧参半,我甚至发现了一块“璞河瑙街76号”的旧门牌号,还孤零零地挂在老房子的门框上。玛瑙街上有老字号“熊亿泰”,悬壶济世已逾百年,现在主要开方抓药,自制有中成药丸丹膏散之类出售。好奇于那些紧紧关闭的大门,不知里面有怎样的风景。看院墙上伸出的藤蔓和大门口漂亮的石刻门墩,暗暗希望从木门里走出一个戴望舒笔下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临近汉江,璞河自然是一个大的航运码头。上至陕西,下至钟祥、武汉,提起璞河瑙,做生意的跑船的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宜城志》记载:1954年以前,璞河瑙码头是蛮河的主要码头,也是武汉至南漳来往货物的中转码头,15吨以上船舶除季节性可直抵武镇外,大都泊于此。以上河段依靠盘船(提货的小船,可装货4-5吨)转运。

  在码头文明繁荣的当年,这儿吞吐着南北货物的同时,也孕育了自己独特的小镇文化。在2001年前,璞河是宜城人口最多的一个镇(2001年被并入郑集镇)。过去,小镇上的很多居民是来自外地乃至外省,为求生计,他们把脚步停驻在这里,也为谋发展,他们在小镇上建了一个商会。至今,商会的房子依然存在,只是它的功能已彻底改变,成为老人们打牌下棋,间或追忆过去的休闲场所。

  沿河而筑是璞河居民的一大特色。宜城市政协委员陈万里是土生土长的璞河人,他的家在街上,后门便是干河。干河不干,溢满了一人多深的水。河沿上,是自家的小菜地。来了客人,从菜地摘下青翠欲滴的瓜果,然后三步石坎儿就下到干河,弯下身子就可以把瓜果洗了。多么亲切、多么市井、多么舒适的田园生活场景——让人想起苏州,清晨或傍晚,热腾鲜活的生活。我雀跃不已,从陈家的树上叉下几个桃子,也款款地下坎,弯腰,用手撩水,痛痛快快地“秀”了一把。陈委员说,干河里有虾子咧,随便丢一个篾笼子,三五个小时后,往上一提,就是一笼活蹦乱跳的大虾。刷过,煮好,红彤彤上桌,活色生香,让人大快朵颐,省下了下馆子的费用。还有一队一队嘎嘎叫的鸭子,鸭蛋生多了来不及吃,璞河人就把它腌制成松花皮蛋,自家吃或者出售。在城市的超市,人们能够吃到的本地最好的皮蛋就产自这里。皮蛋和板鸭,这两样宜城为之骄傲的名产,璞河是原产地。

  因临近汉江和蛮河,水产丰富,社区还有个渔业社,渔民居住在小镇东头,很多人家门口都挂着鱼网。在45岁的渔民茹天福家,我们目睹了一种小船的加工过程。说是船,它却太过袖珍。陈万里介绍说,这叫“划子”,要两只船一起用才行。两只船绑在一起,放在水中,捕鱼人两脚分开各踏进一只船里用以保持平衡,所以也叫“脚踏两只船”。对感情不忠的滥觞原来藏在这儿,这让人忍俊不禁!茹师傅的家里有十几只这样的船,因为4月到6月是休渔期,所以做些木工活挣钱补贴家用。他每年卖出10多对,120元一对,每年收入不过2000多元。茹天福说,休渔期满后,这样的船便一对儿一对儿地出现在大河里,璞河渔业社的渔民们便开始了他们的水上生活。

  集镇规模仅次于城关的璞河因为水运而发达,过去有“小樊城”之称。陈委员向我们介绍,当年赶热集时,小镇上可能有上万人之多。四乡八邻,远至钟祥的都上来赶集,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可能都不足以形容当年那个热闹和繁荣。但随着水运的衰落,小镇也是日渐萧条,连作为国家政权最基层的级别都没有保住。现在的璞河成了郑集管辖下的一个社区,这让许多老居民感到无奈。

  从小镇向南4公里,是蛮河。原来是一渡口,现在有岛口大桥连接南北,河对面是钟祥市转斗湾镇高台村,此刻的蛮河成了两个地区间的界河。路一侧的一条水渠,夜鹰说:“那叫“大渠”,从南漳而来,是秦朝大将白起开挖,也叫白起渠,对当地灌溉排涝至今发挥作用。这条赫赫有名的白起渠,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小镇向东5公里,便是清澈的汉江。烟雨迷蒙中,江水宽阔浩荡,自由流淌,完全有别于它在市内被江堤束缚的景致。也如我们,少了都市生活的束缚,一走进了大自然中,便露出活泼的本性。在汉江边拍照流连,顺便捡拾一些五光十色、温润可人的汉江石,感觉此行收获颇丰。(潘世东转载于襄阳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