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集:寻找消失的皇城(荆汉小镇系列之五)
文/艾 子
荆山汉水间,蛰伏诸多小镇,或风光秀美,或历史深厚,或物产丰饶,走近它们,倍感亲切。
小镇如人,故事悠长。
郑集:寻找消失的皇城
公元前614年,有一个叫熊旅(或侣)的皇家子弟,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很大的家业。但他并不用心打理,只是整日和一群哥们儿在宝马美酒靓女间找乐子,还威胁手下人“谁干涉谁死!”。但是,三年后,他却浪子回头,改弦易张,“飞将冲天,一鸣惊人”。22年的时间内,整朝纲,广积粮,兴修水利,开疆拓土,成就和形象被浓缩成六个字——“春秋五霸之一”!在他的那个时代里,半个华夏的精神疆域里都是神鸟凤在飞翔;在他踌躇满志的笑容后,是楚国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
“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鸣将惊人”的创新意识、“抚夷属夏”的开放气度和“深固难徙”的爱国情结,还有独步天下的青铜器铸造、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巧夺天工的漆器工艺、博大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惊采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等等。这些璀璨的文化直到今天还在供给我们营养,在精神领域中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多么厚重多么辉煌多么让人骄傲!
郑集,介于蛮河和汉江之滨的一个葺尔小镇,有幸与历史上这样宏大的叙事和隐秘岁月相勾连。
楚国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决定了任何一点与之有关的信息都会吸引人们的视线。关于楚国的都城所在地,则更一直是史学界探究的热点。从丹江水畔的淅川,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江陵,一次次考古发现无不吸引着众多的眼球。从西周初年楚之先人在荆山山脉、沮漳河流域“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公元前223年,秦军攻陷寿郢,俘获负刍宣告楚国灭亡,楚国共存世800余年,其中强盛时期40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诸侯国。这期间,战争和形势的需要,国都经过多次搬迁,但在公元前689年,英明的君王、勤勉的大臣却把深情的目光投注在宜城郑集这块土地上。
公元前689年,楚武王定都楚皇城,公元前505年,楚昭王迁都江陵纪南城,楚皇城作为都城存在了184年。楚武王、文王、成王、穆王、庄王、共王、康王、灵王、平王、昭王等10位楚王相继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时间,郑集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襄宜平原上规模最大的中心城市,其富丽热闹无法用言语形容。有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楚之郢都,车毂击、人肩摩,市路相排突,号为朝衣鲜而暮衣敝”,清晨穿新衣上都城,晚上回来就挤破了,你说这都市是多么拥挤和热闹。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证明了当年的繁华。
白云苍狗,历史悠悠。2000多年后的今天,我这个楚之后人出宜城市约10公里往东,和朋友们驱车去踏勘昔日的皇城。它在今天的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境内,东临汉水,西傍蛮河,南扼荆州,北溯襄阳,让不懂风水的我也感觉到这块地方还真是不错。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城墙遗址,1981年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2001年6月25日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有水泥碑为记,一左一右,位于高于地面的城垣之上。在国家级文保单位水泥碑的背面,有如此记载:楚皇城遗址乃东周时期楚国都城遗址,在当今徘徊不前的楚国早期都城及楚史楚文化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城墙遗址略呈长方形,周长达到16里之多,它明显高出周围地面一大截,也很宽,我步行丈量了一下,以我1.65米的个头得跨十几大步,有近40米。这样默算一下皇城的面积约达到3平方公里。在几千年前有这样的规模还真不小!站在西城墙根本看不到东边城墙的影子,可以想见当年规模之壮观。但走过2000多年的时间长廊,昔日碉楼高耸、士兵把守的城墙塌陷了,长满了萋萋的青草,农家的水牛在上面悠闲地吃草。举目望远,城郭内农舍红瓦白墙,绿树掩映,阡陌纵横,收割后的麦田有部分正在变成水稻田,农民冒着小雨在整田插秧。
在碑的左侧,是一个穿过城墙、有人工挖掘痕迹的泥沟,散落着一些生活垃圾。皇城村12组村民、82岁的邱家齐告诉我,我们站在脚下的那是都城的西门,是省上文物专家来挖掘的、确定的。邱家齐在皇城村生活了82年,喜好历史,多次被省文物专家请到讲一些流传在民间的皇城故事。他对我们说,城内有晒金坡、跑马堤、金银冢、白龙池等古迹。人们经常可以在金银冢捡到小金豆子,所以盗墓贼也常光顾这个地方。以城墙为廓,里面还有个小城。小城位于大城的东北角,地形高出大城3米左右,面积很大,被当地人称为“皇城顶子”、即楚国的“紫禁城”、“宫城”,现在是村福利院所在地。我走进福利院,院子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婆婆咧着没牙的嘴对我说:是的是的哟,往先这儿就是皇帝佬儿住的地方!邱家齐还说:“这个地方怪的很!冬天下雪存不住雪,冬天热乎,热天凉沁,好是好,但一般人住在那儿不行,害怕,好生病!”历史往往就这样传承在民间、在老百姓的口头上,至高无上的皇帝也常常被妖魔化。
穿越厚重的历史烟云,当年的浮华已灰飞烟灭。而今,楚皇城只剩下几段残垣,但文献典籍中的记载,依然灼灼如炬。公路沿途“楚都”的招牌,包括仍然畅销的“楚瓶贡”都在佐证着这段曾经的历史。还有皇城村的村民,尽管很多是目不识丁,“不知秦汉、不论魏晋”,只想守着老婆、孩子和肥沃的农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平静实在的日子,但他们却骄傲于自己是居住在昔日“紫禁城”里的人!(潘世东转载于襄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