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无法绕过去的大坎(连载1)


  国企改革:无法绕过去的大坎

   ——国企改革再出发系列评论开篇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1516年莫尔写出《乌托邦》一书算起,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近500年的发展;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为标志,社会主义运动从空想变成理论,再成为实践,至今也已超过160年。在20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大面积的成功,最多的时候,以各种类型存在的“社会主义国家”高达50多个。经历了1989年到1991年的“苏东”事件,社会主义国家群体性瓦解,社会主义运动进入历史低潮。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不断取得成就,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压力。通过艰难的解放思想和理论创新,中国最终走上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应对九七“亚洲金融风暴”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时表现出来的强大能量,使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世界上包括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重视。

         在取得政权以后,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发展问题。当我们回过头去研究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衰历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粗线条的结论:凡是国有企业经营得好的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基础牢固,坚不可摧,足以抵御外来强敌的围堵与进攻;当国有企业经营式微,社会主义国家渐渐出现制度性异化,从政权内部产生瓦解的力量,最终分崩离析。

     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的国有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即使经历了“大跃进”和“十年内乱”的折腾,仍然使一穷二白的中国走上了初步工业化的道路,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从20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由于各方面的主客观原因,我国的国民经济到了“频临崩溃”的边缘(此说法存在争议)。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国有企业也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伴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企业同步踏上了艰难的改革历程。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国有企业几经生死轮回,脱胎换骨。现今的国有企业,无论是规模、形态和作用,都与30年前完全不同。然而,这场被简称为“国企改革”的浩大工程,从一开始直到当下,争论与分歧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几乎所有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都与国有企业有着紧密的关联。国有资产流失、国企垄断与暴利、公司治理水平低下、管理层腐败、高薪酬与高福利、“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等等,都困扰着国企改革的步伐,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也影响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

      如何准确判断国企改革的成败得失?如何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国有企业的定位?如何清晰把握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为数不多且影响巨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通过搞好国有企业来实现共同富裕,壮大国家综合实力,验证社会主义运动的科学性与必然性,向全世界输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发展模式,实现人类最自觉、最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历史重任。

         早前,有关国企改革的理论与评价林林总总,五花八门。分歧尽管巨大,争论尽管激烈,但参与的各方还能站在不同的立场望着相同的方向,理论探讨还能控制在学术争论的层面。进入21世纪以后,情况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方面是由于国企“突然”进入快速的发展轨道,主导国企改革的“主流”经济理论得以强势,导致“非主流”经济理论被忽视和冷落,结果却是国企改革的理论创新趋于停滞;另一方面是国企改革引发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观点分歧走向阶层(阶级)立场的对立。官员、学者、企业家、媒体和民众分为截然不同的两大派别,强势者依然占据主流平台,你骂你的,我做我的;弱势者盘踞网络,良莠不分,声势浩大。国企改革处在歌舞升平与千夫所指的极端对立之中。

  在2004年,针对国企改革导致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问题,“郎顾之争”突然引发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大争论,但是结果却以顾雏军的锒铛入狱而戏剧性收场。挺郎派呼吁停止国企产权改革以防止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反郎派却说改革不能停下来,改革的问题只有进一步改革才能解决,结果是“鸡同鸭讲”,双方打了一个平手。此后,依然是在“不争论”幌子下的沉寂。在2009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本应该是对国企改革三十年理论与实践做出全面总结的最佳时机。然而,我们所期待的争论依然没有出现。但是,在每年全国“两会”期间,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代言人,借助“两会”的舆论平台频频放言,对国企改革的纷争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而不时从媒体或者网络暴露出来的各种国企腐败、失败和败家案例,不断地挑战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事实上,我们的社会因国企改革而发生立场上的“板块式的分裂”。

  显然,国企改革已不仅仅是企业层面和经济层面的问题,它已经上升为社会层面和政治层面的重大现实问题。从现有的矛盾发展趋势来看,它极有可能演化为影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影响经济持续发展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我们必须站在对历史负责,对党和人民的利益负责的认识高度上,抛弃各自狭隘的学派之争、利益之争和脸面之争,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国企改革的功过是非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判断,对国企改革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由此进行理性的理论批判和制度创新。

  为此,本人将陆续发布研究心得,对国企改革的历史、评价、分歧、立场、趋势做一全景式的分析,以期引起有志者深入探讨,激荡思维,求同存异,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