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发表于2013年9月28日《南方日报》第九版)
当前广东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大事,非振兴粤东西北莫属。
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将在未来五年统筹安排6720亿元资金支持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其实在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关于全省加快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会议,就已经作出以加快推进以粤东西北交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工作部署。包括八大工程、21大项共460个项目建设,预计完成投资1.41万亿元。振兴东西北,再造新广东,清晰地勾勒出胡春华同志主政南粤的经济路线图。
在这个全社会一致赞同的决策里,其实隐含着一个被忽略的重大理论认识——在追求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究竟该怎样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资国企又该如何应对?此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很不简单。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远高于粤东西北地区,这是珠三角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积淀和人才优势所决定的,是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在珠三角地区经济起步初期,港澳台商的三来一补企业功不可没。港澳台商是完全市场经济体制锤炼出来的典型逐利群体,有利则图,无利不起早。他们最初选择珠三角而不是粤东西北,这本身就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随后发展而来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本地国有企业及中央企业,莫不如此。西方经济学的“马太效应”原理可以解释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发展格局成因。可以这样说,如果任凭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自由发挥下去,珠三角与粤东西北的差距还会进一步加剧。
就拿最典型的投资高速公路来说,民营和外商资本的投资基本上都聚集在珠三角地区。因为这里的车流量产生稳定而可观的现金流,即使路网已十分密集,但仍有利可图。而投资粤东西北,至少在可见的未来,难以产生盈利。虽然道义上可称利国利民,雪中送炭,那也不是资本所愿为。高速公路不通不畅,又反过来制约了粤东西北的发展。
中国是一个人口高度密集的大国,不可能任由所有欠发达地区的人口“自发地”流动到发达地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地区的均衡发展和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政府必须履行的神圣使命。因此,单就地区协调发展问题而言(另外还包括应对市场波动、反垄断、提供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作用的同时,还必须实行国家宏观调控,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去修正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自由挥动所产生的问题。
这就带出了本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即由谁来具体承担政府宏观调控任务?它既要服从于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指令,又不能完全摆脱那只“看不见的手”的配置作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国有企业的作用和价值。据报载,省属企业在此轮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中承担了73个项目,涉及项目总投资8174亿元。其中,公路涉及投资2011亿元,占该项目投资的24.06%;铁路及城际轨道涉及投资5341亿元,占该项目投资的96.63%;机场项目涉及数量占总数80%。省属企业不但要承担大量微利甚至暂无盈利时间表的投资项目,还要自己想办法筹集资金,并确保债务的平衡与风险控制。
据悉,省国资委新领导班子已统一思想,并做出了周密的统筹部署。所确定的调子为:省属企业不仅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本项重大战略决策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还要使之成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大型骨干企业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我们可以视之为探索实现“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有机结合。
国资国企挥师粤东西北,成效如何,作用几何,我们拭目以待。
由此观之,我们是否应该对国资国企报以更多的认识、理解、信任和支持?
振兴粤东西北,国资应有所为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