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往高处走的职业追求?——求职准备系列谈之九


很多年轻人常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挂在嘴边,也总是习惯以这样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求职实践。按照他们的理解,自己大学毕业后,能够在政府机关、垄断国企或是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里获得一份职位,拿着高薪,享受着优厚的待遇,面对着别人的羡慕和赞美,这才是真正做到了人往高处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持有这样梦想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梦想成真的却寥寥无几。道理再简单不过了,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经验的积累,没有过人的技能储备,设想不经过艰苦的努力,实践的历练,就试图一步迈上高台阶,这样的奢望十有八九是要落空的。至于“人往高处走”那句话,自然说的并没有错,主要是我们那些可爱的年轻朋友们将此话的理解过于表面和狭隘了。
从职业人生的角度上说,职位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对于新人而言,起步基层、环境艰苦、职责具体的工作,对于打好职业基础,尽快适应和熟悉岗位工作是有利的。基础打得坚实,以后的成长才会更加健康,才可能达到理想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切忌过多地顾及眼前的功利得失,而那些较多的看重面子、收入、待遇、环境等因素的求职倾向,似乎在角逐着形式上的“高处”,而在本质上却是为了眼前的即得利益,忽略以至丢弃了长远和根本的职业发展前途,是在以牺牲职业发展高处的巨大代价换取着暂时和表面的虚荣。这样的代价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也是没有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价值观产生的必然后果。
我们都很熟悉“淡薄功利、志在高远”这样的名言,这其中蕴含着很深刻的哲理。具体说来,一个有理想、有高远志向的人,只有经得起眼前各种功利的诱惑,才可能经受得起艰苦环境的历练,才能将自己的职业根基打的更加坚实,从而为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毕竟职业人生很漫长,如果因为一些表面的虚荣与浮躁,捡了芝麻而丢掉了西瓜,以致贻误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更好前程,未免就太遗憾了。客观地说,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职业人生“高处”,这个高处就是自己职业价值的充分实现。就是因为在一些关键的转折关头,有些人没有经得住一些功利、虚荣的诱惑,以致与自己职业价值的充分实现失之交臂。这样的人生遗憾的确可惜,提醒那些即将步入职场的年轻人,切忌混淆了职业人生的正确价值追求,误将暂时的功利当作了“高处”,而偏离了职业成长的正确轨迹。
很多年轻人希望自己的职业发展能更加顺利,从而一路绿灯地走向成功。这样的想法自然可以理解,但未免有些一厢情愿了,在现实生活中,要想不经过曲折和艰苦的历练就收获健康的成长,是完全不可能的。而如果对自己的职业人生抱有这样的“理想”心态,进而缺乏承受挫折与艰苦历练的心理准备,恰恰就孕育着很大的危险,当挫折和挑战不期而至的时候,被困难和压力所击垮的可能自然会很大。正所谓“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只有在各种艰苦和挫折中摔打,才可能形成对环境足够强大的适应能力。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侥幸和捷径可走。职业的“高处”只有经历艰苦的攀登,付出辛勤的劳动和代价才可能到达。谁都想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必须要做好辛苦付出的准备,练就攀登的本领才可以实现。
经常能听到一些年轻朋友关于频繁跳槽的叙述,有关的理由无非是不喜欢、不适应、看不到希望、搞不好关系等等,可是跳来跳去,年纪不小了,危机感更强了,却还是不清楚自己适合怎样的职业。他们中的有些人开始心气很高,想着奔高处去,却往往事与愿违,高处没去上,容得下自己的低处也没找到。其实,天生我才必有用,堂堂的大学毕业生,不可能找不到适合自己的职业。但如果心态浮躁,定位失衡,就很可能陷入就业的误区,以致与自身职业价值的实现初衷渐行渐远了。真心希望我们的年轻朋友,在走出校门之后,务必对自己的职业成长有个清醒的认知:从基层做起,只要满足自身的基本生存所需,对功利别有过高的期望,只要踏实地学习技能,积累经验,认清职业发展方向,即便头两年不被人看好,以后的发展也完全可以有乐观的预期。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就是:地基打结实了,设计蓝图也确定了,楼的高度和质量就一定有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