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史 杂 论(204)
2013-1-22
关于“知青”和“幸福”的一点看法
近年来随着大批文革中的“老三届”学生的退休,很多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们纷纷组织回到当年“插队生活”或“兵团生活”的地方,重温旧时的记忆和时光,感怀人生的经历,并写出很多作品和文章,还拍了电影。对此现象,有一些“严肃”批判文化革命的人认为大不妥,或大不应该,发出了怒吼。认为这是为“文革”涂脂抹粉,是否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痛苦事实,等等。我认为,这种看法不正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产物,又是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具有双重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打着“文革”的烙印,是一种形式。但是不等于就是“文革”性质。应该清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不是夺“走资派”的权力的运动,也不是“造反”运动。至于这场运动的功过或优劣可以评说。但是它和“文革”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对于知识青年个人来讲,是生活方式和生活道路的转变。转变个人生活方式在任何社会的都存在。如改革开放以后几亿农民转变了生活方式。并不因为发生在“文革”时期,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就成为反动的了(虽然以运动的方式转变个人生活方式存在很多问题)。更不因为个人的生活方式转变发生在“文革”时期,就没有幸福和幸福感了。
知识青年没有因为上山下乡而失去他的个人权利,也没有因为知识青年身份而失去了个人的权利。因而在一定的生活方式中,以一定的权利获得个人的幸福和幸福感是存在的。并不会因为上山下乡就没有了幸福,并不会因为知识青年身份就失去了幸福感。这就是现在很多当年的知识青年返回去看看曾经生活的地方的原因。有人深深地怀念那里,甚至称之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我们也不能够说他们的回忆和说法是为“文革”张目叫好。
按照上述“严肃”批判文革者们的说法和逻辑,即任何个人的权利都是直接与政治斗争挂钩的,由此也就决定了个人的幸福与否,那么,奴隶从来没有幸福,不应该或不可能编出优美的唱诵劳动的歌曲和舞蹈;那么,农民从来不幸福,地主永远是幸福的;那么,农村人从来不幸福,城里人永远是幸福的;那么,发展中国家的人从来不幸福,发达国家的人永远是幸福的;那么,投身革命和抗日的人是不幸福的,汉奸和奴才是幸福的;那么,没有钱的人永远是不幸福的,有钱人是幸福的,等等。这是什么逻辑?
这些“严肃”批判文革者们对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太简单化了。人的政治权利与个人权利不是一回事。看来:
愚蠢从来就是不严肃的、不负责的。
成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