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成果转化 揭开神秘面纱


  从企业科技项目申报工作、到知识产权工作,再到孵化器和创意产业协会,奔波于政府和企业间,执着地思考着产品的创新问题,最后将自己纠缠在科技与文化、技术与产品之间,感慨颇多。

关于成果转化,我知道的,除了科技成果转化,还有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专利成果转化,让很多人分不清、道不明。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各类报纸的统计数据存在质疑,原因是它们统计数据差异很大,但其实是统计概念不一样,或专利成果或科技成果。仔细细分,它们之间有很多交叉也有很多差异,但它们的差异不是本文要说的重点,本文重点讨论它们共有的成果转化问题。因为,无论如何,可以肯定一点的是,它们都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成果。对它们的合理应用和发展,既是对人类智慧成果的尊重,也是人类探索未来文明世界的基石。因此,为避免争议,我这里特指可被转化的技术成果的转化。至于版权、商标、外观专利以及那些不能被转化的,如垃圾专利、纠纷专利等成果,暂时不在此讨论。

成果转化难在何处?

经过分析接触过的各方成果转化案例,发现导致成果难,主要有几大原因:

1、成果质量差,层次参差不齐,导致市场鱼龙混杂,一方面导致可转化成果少,有效率低,一方面导致市场畏惧心理。在接受科技项目申报咨询时,许多中小企业动辄宣称自己的技术“国际领先”、 “世界第一”或“填补空白”之类,成果拥有者夜郎自大心理和“井底蛙”现象普遍存在。

2、成果转化成熟度不高,一方面是成果本身存在某种缺陷,出现含金量低、市场价值不高、实用性差、技术水平低甚至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垃圾成果”。一方面是缺乏成熟的产业化条件,包括在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过程中的二次开发、测试等条件。

3、合作模式简单,买卖双方简单在价格或者入股方式进行合作,缺乏明确的合作目标和详细指标,在资金投入和成果产出等问题上没有明确的参考依据,最终导致合作双方不知道何时结束或草草结束。

4、市场价值不明朗。(1)成果针对性太强,局限某一特殊领域或环境的实用改进,缺乏市场的普遍性和转化价值。(2)成果过于基础化和前沿化,导致一方面科研人员本身缺乏市场分析能力,一方面市场对于这种“原始性”成果望而却步。

5、科技中介“量”和“面”的双缺位,导致成果转化市场在信息网络平台、技术评估、经济价值分析、法律咨询、检测及认证等方面充分有效地专业服务,活跃度大大降低。

6、资本不活跃。一方面技术风险投资市场严重缺失,大都青睐于成长中企业,而对前期技术的“天使资本”少只有少;一方面优质产业资本不活跃,广大企业还未能形成自主创新意识。

7、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缺乏消化吸收能力或信心。

此外,企业在利用专利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分析、应用的能力也远远不足。

深圳部分成功经验

2007年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成果产业转化率平均水平19.3%,而深圳是90%。这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综合分析,个人觉得深圳成果转化活跃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扶持全面,几乎涵盖从人文到社科各个科研领域和从传统制造产业到金融的所有产业,鼓励创新,协调发展。

2、国家、省、市各级科研立项申报活跃,政府积极配套,扩大融资渠道。

3、产学研活动活跃。位于科技园地虚拟大学院聚集了清华、北京、哈工大、武大等顶尖学府地深圳研究院。此外,还有深圳市政府与中科院、香港理工大等三方合作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

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强。深圳企业已经成为创新主体,企业申请知识产权数量占到全国企业申请数量的47%。

5、鼓励申请知识产权,出台申请补贴政策,知识产权成果不断涌现。

6、政府锐意进取,合理改革产业布局,大力扶持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开拓自主创新领域。

成果转化路在何方?

针对现实问题,本人提出几点主要措施:

第一,正确对待成果转化,消除认识误区

尽管科技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转化,但首先要正确全面认识成果转化问题。目前,“价格高”和“周期长”是成果转化市场两大特点和障碍。一方面“成果”高高在上,漫天要价,一方面又缺乏系统的转化体系支撑,导致产业化周期长,久而无果或者夭折。

个人认为:(1)既然是转化,那么买方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离开买方将技术的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阶段,科技成果转化毫无意义。成果只是前提,是条件,就像长期积压,迫切需要在市场上待售的商品一样,所以“成果”必须让位,科技也必须降低姿态。(2)技术成果归根结底还是技术,不等于产品,它离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大部分还要经过进一步二次开发或集成开发,初试、中试等。这中间又存在很多研发环节,这些环节,研发工作不能缺失。这就需要买卖双方达成一致,以产业化为目标,来选择最佳合作模式。

因此在合作心态、合作模式和合作体系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即:摆正合作心态,创新合作模式和完善合作体系,为成果转化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二,外部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并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企业为首的部分中小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逐步成为了创新主体。但绝大多数企业依然缺乏自主研发能力和意识,不重视市场研究和产品开发,就连深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也不到10%。长期依赖外部研发,这就导致一方面专业科院院所及相关科技成果高高在上;一方面大量研发成果的市场导向严重缺失和产品更新的持续性不足。因此,我们一方面坚持和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将现有成果进行积极转化的同时,一方面还要坚持自主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完成从“输血”,到消化吸收,再到 “造血”的创新能力构成。

第三,鼓励风险资本,激活产业资本

很多人简单将成果转化理解为买与卖的关系。这种理解太过简单。因为大部分成果转化需要的不是资金,而是资源。这种资源包含资金,但也包含技术团队、生产条件、市场渠道、营销能力等等。这些要素中间,资金只是一部分,将其肆意夸大,要么导致投入大幅超出预期,要么导致转化直接失败。只有产业资本才能同事具备资金、技术团队、生产条件、市场渠道、营销能力等多个方面或其中几个方面。因此,企业融资,最好是融资源,而不是一味强调融资金。成果转化领域最优质的资本,也是产业资本,而非简单的金融资本。

第四、明确合作目标,细化合作指标

随着国家对产学研的广泛呼吁,很多企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其中不乏成功者。但失败案例也频频出现,企业叫苦不堪。究其原因,各方合作时对新技术缺乏明确的产业化技术指标,在价格上也缺乏统一认识和标准,结果导致一方面价格往往居高不下,一方面技术迟迟不能转化成市场价值。此举一方面有赖于专业技术价值评估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也主要靠转化供需双方在合作时商定好明确合作目标并细化阶段指标。

第五、大力发展科技中介,优化成果转化环境

和房地产快速发展离不开庞大而完善的房产中介一样,科技成果转化在交易环节也需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经纪人和交易公共平台。在一些国家,科技中介服务业已走过近百年历史。在英国,科技中介体系分为政府、公共科技中介咨询机构和私人中介公司三大类型,其中绝大多数是小型机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科技中介已迅速发展和健全。政府带头组建成果鉴定、交易信息平台、知识产权估价、法律咨询及维权、科技风险投资等具有公信力的公共平台,同时鼓励社会官方组建各类中介机构,形成一个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此外,中国知识产权经营网、中国专利孵化网、中国知识产权大联盟网等民间成果转化平台,不但提供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丰富的成果转化信息,而且通过不断丰富、完善和规范自己的专业化服务体系,在推动成果转化上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对我国成果转化也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第六、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提高综合转化能力

随着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从发达国家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中看到,创意设计,尤其是工业设计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整合和应用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工业设计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也发展出了自身完整的产业化体系。横向上,不但涵盖了经济学、材料学、人机工程、色彩学等学科,还包含了哲学、艺术、心理学等学科;竖向上,不但包含了市场调研、技术研发、结构设计、外观设计、磨具设计、工业制造等环节,还包含了战略、品牌和市场营销等环节。他们一边掌握着市场的大量需求,一边掌握着行业前沿科技和发展特点,此外还拥有独特的创新能力,其转化能力可见一斑,其边缘化位置迅速得到改变,并获得长足发展,成为科技、文化、艺术相互结合的催化剂,也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地重要一笔。早在2002年,大业工业设计公司就被中国科技报评为“中国专利孵化第一人”,其长期通过工业设计孵化专利的实践和经验体系,广泛影响到包括海尔、美的在内的大型品牌企业,并应邀到清华大学讲学。因此,在文化产业如火如荼的今天,发展工业设计,对推动成果转化无疑是“他山之石”。

总之,成果转化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社会中介和各类科研机构(或专利拥有者)通力合作完成的系统工程,不能局限在供需双方上提问题,找方法。只有全社会一道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制度保障、信息公开、体系完整、服务完善、资本参与等方面下功夫,营造一个公开、健康、活力的成果转化环境,才能切实改变成果转化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