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当然,孔夫子这套功夫练到最高成就,那就是“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就是得大自在了。何谓得大自在?我们不谈宗教经典里那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只谈实际的心境状态。说实话,你真修炼成佛了,心境不过如此啊!
     
  “从心所欲”嘛,你想这多自由!我心里想什么就是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我所想的每一个念头都不会逾越规矩,中间有个主心骨在那里立着,不会超越这个底线,不会违反社会的法律,不会违反公众的道德,不会违反做人的基本道理。我心里连一个不好的念头都不会起,更何况实际去做了。大家想想,这个功夫到了什么层面?这是念头功夫完全做到家了,才会有这种境界。如果用道家语言来说,这就是逍遥游、得大自在。孔夫子说话,从来都是这么朴实,他不会说些天花乱坠的境界来哄人,所以他这个圣人,浑身都是人间烟火气,让人感到最亲切。
     
  圣人和小人最大的区别,就是这个“矩”。 圣人是“从心所欲”;小人贪得无厌的境界,也是“从心所欲”。只不过圣人有个“不逾矩”在,而小人则完全不管什么矩不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法无天。所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现代西方人崇尚自由,但是,自由也是有限度的啊!如果我想打人就打人,想骂人就骂人,有这个自由吗?不行啊!自由的界限是什么?是不妨碍他人的自由。我们“从心所欲”的前提,也是不妨碍他人、不触犯法律,以不超越社会正常价值为界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的写照。孔夫子七十三岁去世,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才自我评价达到了这样的境界。
     
  这就是孔夫子的生命历程。我们看,孔夫子作为中华圣人,他生下来跟我们没有任何差别,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十五岁之前也是跟我们现在的小朋友一样,处于童蒙阶段。十五岁以后开始立志,立下了学道、行道的志向,然后就坚持不懈,在自己的生命中一以贯之,最后达到了这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大自在境界。
     
  我们这一辈子能不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啊?现在还难说,但我们起码要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这是我平时最爱说的一句话。不管以后如何,只管照顾好自己的当下,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就没有白过一生。人生在世,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