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新股“堰塞湖” :吓退一批 分流一批?


  新股发行一直广受诟病。尤其是在股市熊了四年之后,对新股的抱怨声日益增多。许多投资者认为,新股巨大的融资额对市场信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而新股上市后高开低走的话,对相应板块定位的拉低作用非常明显。

  即使监管层不愿承认暂停新股发行,实际上,自2012年6月份以来,A股市场IPO日渐减少。去年10月份,仅有一只浙江世宝(002703)发行,其融资额度也被大幅缩水了90%,随后新股发行在实质上已被暂停。而申请上市的企业热情不减,这导致排队企业越来越多,形成新股“堰塞湖”。

  证监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月4日,在证监会排队等待上市的企业已多达882家,其中沪深主板、中小板共541家,创业板341家。按照目前新股的发行上市速度,估计没个三五年,没办法消化这个新股“堰塞湖”。

  怎么办呢?

  一位市场人士如此总结证监会治理“堰塞湖”的思路——吓退一批,分流一批。监管层一方面通过财务核查“吓退”一批企业,另一方面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通过多渠道分流和放宽海外上市条件。鼓励企业转向“新三板”和债券市场融资;此外,香港等市场也是分流的渠道之一。

  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突击”发布了《关于做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中介机构在开展2012年年度财务资料补充和信息披露工作时,对首发公司报告期内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开展全面自查工作,并要求在2013年3月31日之前报送自查报告。

  2013年1月8日,中国证监会在北京召开“首次公开发行(IPO)在审企业2012年度财务报告专项检查工作会议”,对此次专项检查工作做出动员和部署——本次专项行动的主要目的是打击IPO企业的财务造假和利润调节行为。

  有保代称,《通知》只是提纲挈领式的,会议上监管机构的要求非常明确,创业板企业如果2012年业绩出现下滑的情况,事实上已经不满足上市条件,直接撤材料。“如果在3月31日提交不了自查报告,需提请中止审核申请,待核查完毕后再行申请恢复审核,如果没有在3月31日提交自查报告,在随后的20个工作日内又没有提交终止审核申请,证监会直接终止审核。证监会会在4月至5月间抽查工作底稿。”

  2013年1月11日,遵义钛业公告主动撤回IPO申请。虽然有传媒称,其实是2012年12月28日证监会已向遵义钛业发布《行政许可申请终止审查通知书》,但是这毕竟是“撤回IPO第一单”。

  同日,中国证监会公布了最新IPO在审企业名单,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正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三家企业被终止审查。安溪铁观音自从去年6月预披露以来,被质疑业绩超常增长、隐瞒关联交易等问题。此外,浙江华正新材料主营FR4覆铜板、绝缘板、绝缘加工件等,山东海力化工主导产品为环氧氯丙烷、己二酸、氯气、液碱等,还没有进入预披露环节。

  “吓退一批”的效果已经显现。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时间里,IPO排队企业从882家减少到了877家。

  根据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申报企业基本信息情况表》,去年一年间,尚未经发审委审核就主动申请终止或中止排队候审的企业共有89家。其中,主动申请终止排队候审的企业数量为67家,主动申请中止排队候审的为22家。

  去年以来,由于经济基本面的不景气,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估计因为利润下滑严重而退出排队的不会少。但是排队长度能减少多少呢?

  如果是减少三分之一的话,对二级市场的融资压力还是很大的。

  当然,聊胜于无。相信通过此次严厉程度前所未有的财务专项检查,在审企业的财务报告中的水分将被大大挤出。上市新股的质量也要好一些,起码一上市就变脸的公司要少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