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开发将引发全球新能源革命


  近几年,美国引领全球掀起了页岩气开发热潮,开启了新一轮的能源革命。

  页岩气将重构美国经济,美国制造业能够借助显著降低的能源成本抗衡中国的低廉人力成本。反过来,中国在原油80美元以上投资的各种产能,例如煤炭,化工,钢铁,光伏,等等,大部分都将倒闭。交通运输,公用事业,采掘机械,化学化工,光伏风能,金属冶炼加工,玻璃,造纸,水泥都会受到巨大冲击。就如玩泥炭的荷兰被玩煤炭的英国取代,玩煤炭的英国被玩石油的中东取代,玩石油的中东将来被玩页岩气的北美取代。

  页岩气革命重塑世界工业版图,并改变国际地缘政治格局。

  第一,页岩气开发导致天然气价格持续低位,将从根本上扼制通胀局面。

  过去十年中,基于对美国将大量进口天然气的预期,能源企业在美国建造了大量的液化气再气化设备,然而美国国内页岩气产量自2007年开始意外快速增长,已经显著减少了天然气进口需求。美国白宫于2011年发布的《未来能源安全蓝图》中指出,未来美国将加大本土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力度,目标是在2035年之前使美国成为能源净出口国。

  美国天然气供应自给率的提升直接释放了大量液化天然气流向其他市场,特别是亚洲和欧洲。和原油不同,天然气一直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市场,而只有欧洲、北美和亚洲三大市场,这三大市场的天然气价差长期存在。随着原本计划进入美国市场的液化天然气更多转向欧洲和亚洲,液化天然气贸易的灵活性正在将全球天然气市场联系在一起,并打破原来以管道天然气为主的依靠长期合同垄断的贸易方式。可以预见,随着与石油开采无关的非常规天然气占比的不断提高,天然气价格与油价将逐步脱钩,全球天然气市场的联系将趋加深。

  北美页岩气开采量快速上升及开采成本持续下降引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当地天然气价格持续走低,目前处于十年来的最低水平。随着北美、欧洲、亚洲三大天然气市场的渐趋融合,全球天然气价格有望在不远的将来也进入下降通道。更为重要的是,天然气价格走低有助于平抑国际能源类大宗商品的价格。目前天然气最重要的用途是发电和供热,因此天然气对煤炭具有明显的替代效应,未来10年全美三分之一的煤炭有望被天然气所替代。此外,天然气与石油之间巨大的差价也使得二者存在替代空间,特别是将天然气作为运输燃料以替换汽油,已经是诸多汽车制造商和政府共同努力的方向。

  第二,低价格页岩气将助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美国经济较欧洲复苏显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美国拥有相对低廉的能源价格,低成本的能源供给将从两大方面推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

  首先,美国企业对页岩气发展的中长期可持续性信心正在逐步建立,将将推动越来越多的工业领域尝试将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目前能源占美国总投入成本的8%,但天然气仅占能源相关成本的14%,而汽油和煤炭则占50%。从中期来看,天然气在发电、供热和交通领域对煤炭和石油具有显著的替代潜力,加之天然气价格的持续低位,美国工业将享受到得天独厚的成本优势,甚至可以匹辞谢亚洲低廉的人力成本。因此美国企业有望提升其在世界工业中的市场份额,从而推动美国“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此外,工业领域在实施能源替换过程中还将产生大量高薪酬的就业岗位,这一间接好处也将刺激美国经济增长。

  其次,能源价格保持低位有助于减少家庭必须开支,从而间接刺激美国消费者的其他消费支出。根据测算,水电气费通常占美国家庭税后收入的2%,若燃气价格保持在3美元左右,则廉价的电和取暖费用将为一户家庭节省7%的开支。如果交通和汽车行业转而使用天然气,节省幅度还将另外增加10%。对于消费占据了GDP近70%份额的美国,这一影响可谓重大。

  此外,作为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国,美国对减排的态度一直十分冷淡。页岩气燃烧后变成水,属于零污染情结能源,大力开发页岩气的新能源,将大幅度改变美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显著降低碳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纵观全球,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一直陷于增长乏力的困局,现在欧洲仍陷于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沼之时,美国凭借页岩气再次走在了能源创新的前列。

  第三、页岩气开发引发能源革命,有望推动全球经济重塑。

  一是从远期来看,中国对石油进口的需求有望先升后降。如果页岩气开采技术在中国也能成功实现商用,那么美国和中国这两个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将大幅降低对国外能源供应的依赖。目前,美国总体能源自给率已超过80%,自2003年以来,美国石油净进口已减少了40%,未来有望继续下降。考虑到中国既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消费国之一,又是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生产国(按价值来计算),加之中国正积极引进美国的页岩气技术,从远期来看,中国的石油净进口出现与美国类似的趋势将是大概率事件。

  二是俄罗斯在天然气市场上的垄断地位可能将遭受重大打击。从长期来看,伴随着美国和中国能源对外依存度的下降,国际能源贸易流将随之改变,即多的石油和天然气将流向欧洲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也将随之改变,首当其冲的即为俄罗斯。目前,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天然气约占其出口总量的3/4,能源格局的改变将消弱俄罗斯对天然气市场的垄断地位,从而打击俄罗斯在国际市场,特别是欧洲市场的话语权。随着美国成为液化天然气出口国,俄罗斯对欧洲能源供应的控制力将被削弱,天然气出口的收入也将持续下降。贝克研究所的报告指出,俄罗斯在西欧天然气市场所占份额将从2009年的27%降至2040年的约13%。美国页岩气开发将使得2040年俄罗斯、委内瑞拉和伊朗预期占全球天然气供应份额由33%降至26%。

  三是中东地区的能源地位可能下滑。在过去40年中,中东地区一直是国际政治舞台的焦点,欧佩克组织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经常通过限产来确保国际油价稳定在高位,从而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展望未来,虽然石油将长期占据能源战略核心的地位,但随着天然气对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欧佩克组织在政策选择上将面临两难选择。中国同时是原油和常规天然气的出口地区,一方面,天然气供应的持续增加使得欧佩克组织通过限产来提高原油价格的“饥饿平衡”策略将受到明显的掣肘;另一方面,受液化天色气贸易的带动,天然气价格将逐步与原油价格脱钩,这意味着常规天然气价格也将面临长期走低趋势。在这种趋势下,中东地区的能源地位将可能下滑,由此美国的外交、军事政策在远期可能会发生一定的调整,中东的紧张局势出现变量。

  目前天然气的定价权尚在争夺之中,哪种货币最终将成为天然气主要结算货币尚属未定,伴随着天然气重要性的上升,围绕天然气定价权的争夺将会愈演愈烈。目前全球天然气贸易存在四大定价系统:一是北美以亨利枢纽为核心的定价系统;二是英国的虚拟平衡点(NBP)定价机制;三是东北亚的液化天然气贸易定价体系;四是前苏联地区采用的双边垄断的政府谈判定价模式。

  四是开发页岩气目前有一个致使缺陷:会诱发微地震。大面积的开采会产生什么样的地理效应?大面积的破坏地层的强度,中国好多采煤大省出现的地层塌陷就是例证。水力压裂法是指向地下岩层泵入高压液体致使岩层产生裂缝达到油气增产的一种技术。美国政府科学家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中部地区地震频发几乎可以肯定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具体原因可能是通过水力压裂法开采油气资源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被排入地下所致。在2000年之前的三十年间,美国中部地区平均每年仅发生21次地震,但到2009年这一数字却上或至50,2010年达到87次,2011年更是高达134次。对此副作用,我们要引以为鉴。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开发页岩气增加天然气产量也是调整能源结构的重大战略选择。为此我们要科学运作、规避其在环保方面的副作用,合理开发,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