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不买房一个理由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建立,起因在于福利分房制度的低效率与不可持续。商品房制度的建立,初衷很好,过程欠细,加之专注于利益分配,各市场主体之间相互争利,最终市场机制千疮百孔。其中最无奈又弱势的公众,他们的利益与诉求,虽然备受关注,但更多是博弈的筹码。

  或许有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没关系,你只要想一想,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体制在鼓励什么?是不是买房?是不是在鼓励每一个人买房?所有的所谓“居者有其屋”的论调,基础都是以买为标准,租赁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中是完全忽视的选项。而且整个社会的许多重要领域,比如教育,还与住房挂钩,逼得人不得不买房。房地产是一个大宗交易。让每个人都买得起,就是鼓励每个人都花巨大的代价来买,其中大部分人必然不会是轻松购房。问题在于整个制度的导向是购买。只要房地产市场是以个体的买卖为唯一的存在方式,那么绝大多数买房人的痛苦就已是定数。

  买房面临经济压力,不买房则要面对更多的问题,选择的答案不言而喻,高房价的支撑由此根基牢固。至于调控,也是基于前述这样让绝大多数人买房的逻辑,所以有支付能力的人被限购挡在了市场外面,短期内让房价在名义上降落。

  中国经济需要转型,中国房地产更需要转型创新。房地产的转型创新不应仅限于产品,更应该是市场体制的改革。如果房地产市场的建构,转变以每个家庭作为主要交易对象,真正视住宅为资产,把不动产的投资与解决住房问题割裂开来,给资本在房地产领域获利的空间,而不是视为洪水猛兽,当下许多的难点将迎刃而解。这样的体制其实并不难建构,只要有决心,制度设计与实施都不会很难。假以时日,必可将国人对于房产的认知转化,美国老太太将从国人内心中离去,房地产将呈现另一番全新景象。当然,房地产的问题还牵扯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没有真心与决心是个大问题。你只有给公众一个不买房的理由,房地产的问题才真正有机会解决。

  不要认为这样做只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其实对于经济其他方面也有好处。房地产还可以继续大量消化多发行的货币,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也可以优化资产配置,减少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太多的问题。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增加了很多的机会。只要你给不买房一个理由,还可以带动公众的消费。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转变了思路,放弃而不是维持原有体系中最核心且最不合理的部分,才有可能破局,开创一个全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