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对民意回复在路上


  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等待之后,9月19日,哈尔滨方面终于对曾引起舆论极大关注的“8.24”塌桥事故进行定性,塌桥为交通事故,直接原因为货车超载。

  结论出来了,你信吗?不管你相不相信,反正这是专家组认定的结果,反正这是官方最终发布的信息。有了这两种身份保证,扔出来的结论,旁边就可以挂着一面小旗,上面写着两个字——“权威”。

  权威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下面站着的,却是无数瑟瑟发抖的民意。因为,权威实在难以挑战,更何况,权威经常高傲到不屑于再去继续接受民意挑战。

  比如,现在哈尔滨认定塌桥为交通事故,立即又招致质疑声音,为何不解释更改原来桥梁结构原因?正常行驶为何能定性为交通事故?桥梁设计是否存在缺陷?然而,你可以继续问,我却不一定要回答。于是,对民意来说,回复在路上,在漫长的路长,甚至,漫长到永远也不会再等来。

  现实不就是这样吗?据不完全统计,自2007年算起,5年来,全国共有37座桥梁垮塌,其中13座在建桥梁发生事故,共致使182人丧生,177人受伤。然而,在官方的事故原因回应中,除杭州钱江三桥塌陷事故承认“存在质量缺陷”外,其余均对桥梁质量问题做了回避。

  要么没有质量问题,要么不谈质量问题。不谈质量问题,也就没有质量问题。没有质量问题,自然也就不用进行重大问责。反正,就车辆超载、洪水暴雨、年久失修、日常管护不到位这些一路通吃的说法顶着,而且还打着专业与官方的权威旗号,民意也就只能在路上被继续拖着,拖到筋疲力尽。

  倒也不是说,那种权威就一定不公正,那些民意就一定是正确的。问题只是,如果一种所谓的权威,连起码的公信力都没有,只能让民意不停怀疑,还要这样的权威有什么用?更何况,很多权威,也根本经不起常识考验,也是被事实一次次验证,那不过就是权力谎言。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也就不能低估民意的智慧了。

  有智慧的民意不被重视,没公信的权威堂而皇之,这种民意与权力的博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生态。央视着名主持人崔永元,“别玩捉迷藏,现在大家都不傻,网民尤其聪明”。然而,在现实中,与民意捉迷藏,玩“躲猫猫”的游戏,却成为危机公关的惯常手法了。

  事实上,现在一些公共事件发生后,相关权力玩弄文字的功力越来越强,相关回应可以说都是精雕细刻,为的就是带来一种云山雾罩的效果。除了玩弄文字,还有玩弄数字。房价物价高了老百姓不满,连相关统计也都乱了,不同部门给出数数,这些年可以说是打成一片。当然,也有些权力可能觉得玩弄文字或数字的技术能力不够,而且又不愿意去俯下身子去学习,于是,一脸傲慢的让民意在路上。

  有多少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多少探询无果的真相,有多少未能满足的权利,有多少制度改革的期待,就有多少民意在路上。一场车祸让人们意外发现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戴着十多块名表,然而,申请公开这位“表叔”工资这种可以轻易回复的民意,也得在路上一天又一天。回过头来再想想,我们曾经看过的太多热点事件,到最后,有太多都成了“断头新闻”,有开始没结局,民意一直在守望,回复一直在路上。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有一张令人生厌的面孔,就是权力伪饰,难以祛魅,愚弄民意,让民众不能活在真实中,导致公民吁求的公平正义与权利福祉,在暗流汹涌下被掠夺得一片荒凉。而许多太多领域的改革,也莫不如此,总是让民意饥渴,回复在路上,偶尔扔出来的回应,尽管打着权威的旗号,却刺痛民意更大神经,要么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