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怎样去尽孝


  这个题目有点大。我还是想说,是因为最近的经历和新闻。

  父母在,不远游。我远行多年,游离父母很远。难以贴身尽孝,抱愧老父老母,是长久的痛感。

  过去半个月,我带着小女,回到江苏老家,陪在父母身边。这场酝酿很久的回乡尽孝,现在看来,做得并不好。不见抱愧父母,见了愧疚更多。

  对照刚刚出炉的新“24孝”行动标准,就觉得更内疚。那上面写的条条款款,我要么没有做,要么没法子做,要么是做得不好。

  我父母是农民,不识字,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爱好。我做不到“教父母学会上网”,想“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他们也没兴趣;很想“带父母做体检”,他们怕花钱,死活不同意;最后只能“亲自给父母做饭”,悲摧的是,只会做些川菜,他们吃不下去。

  如果能“和父母做交心的沟通”,标准化的行动,可以看淡。问题是,行动很难,“交心”更不易。我走得远,遇过很多难事,心里也藏着悲苦,有些困苦,没办法说给父母,说了,除了给他们增加担忧,无济于事。

  与父母“交心”,能说的,无非就是前途与家庭。我父母对所有前途关心,都只聚焦在一个字——钱。这话有点难听,但是事实。其实,像我这样的文字打工仔,一辈子,撑死,也挣不了几个钱。在父母面前,能做到,无非装着自己收入还算体面,然而装着很大方地给们他发红包。

  至于家庭,我做得更不好,没有经营好稳固的家,一直很难过。这两年,我一个人又上班,又带孩子,日子过得难。我父母本来就重男轻女,不孝到底有哪三种,他们可能不知道。但是,没有儿子,绝对是他们心中最大不孝。对我来说,女儿已足以支撑我的未来人生。他们与我的“交心”,无非是让我再找女人,生儿子。

  他们说得动情,我听到闹心。尽孝这事,有时有心无力。生活经验告诉自己,遇上什么难事,都得想办法解决。于是,和父母在一起,我能做的,就只有两个字——喝酒。我父亲喜欢喝酒,平时被管得多。我的存在,算是提供一种自由机会,于是,一杯接着一杯,一瓶接着一瓶,把他放倒之后,彼此都轻松。哼哼哈哈,没心没肺,还可以数落他那些“孝道”的不对。那一刻,像汪曾祺说得那样——多年父子成兄弟。

  梁漱溟称中国文化为“孝的文化”,我很认同。我特别传统,老版的《二十四孝》,都能深深打动我。奉养父母、爱亲敬亲,这种人伦关系,应是永恒不变。有时,我甚至认为,一些被现代文明摒弃的“愚孝”的观念,都远比当前那种亲情麻木冷漠,轻视家庭伦理要更有意义。新“24孝”,更加符合现代文明,当然是好东西。

  问题只是,有行动标准,就能让人做出行动吗?我爱我父母,可我没有做成好儿子。我相信,很多人也都会像我一样,在叩问,现在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尽孝?这不是小问题。孟子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成员之间,有彼此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些固然需要法律制度来支撑。但作为个体,为人子女,也必须懂得如何去以自己的方式尽孝。

  胡适也说过,孝道是中国的人文教育。我既是儿子,又是父亲。想着如何去尽孝,落点还是鲁迅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从我分离,走向独立。在走向文明与自由的今天,子女在父母面前,的确不能再简单地“跪着”,或者盲目地“蹲着”了。我们能做到的,也还是最大程度帮他们走向自由与独立。

  父母在,仍远游,这样的子女,就算自己现在没能力做好那些尽孝行动,还是应耐心帮助让父母明白,这是一个怎样开放、自由与文明的时代,现代家庭应靠怎样的文化、情怀、道德、伦理来维系,每个人都应该找到各自的独立与自由,包括现实的,也包括精神的。我现在的遗憾,就是当时连说这些的耐心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