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农村经济核心竞争力


  一是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目前全国真正靠农业为生的人口应该不到百分之三十(或者以农业收入养活的人口不到百分三十)。因此,若没有户籍制度,中国的城市化率应达到百分七十左右。真如此,则会带来农村土地经营的集约化和增加农业劳动力的收入,也会节约农村住房用地(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长年和多年在外打工,却在农村砌上比较高级却基本不用的楼房)。户籍制度带来了人口和资源空间配置极大的不经济性,并带来了许多家庭与社会问题,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

   二是目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就业转移,很大部分得益于出口依赖型产业加工业的快速增长,以及由负利率和政府经营城市导致的房地产业和政府工程的兴旺,。这造成了农村人的收入对出口经济和不平衡产业结构的依赖(也导致通货膨胀)。国际经济是波动的,主要贸易国如美国等经济的小波动就会大大影响中国经济(一种说法是,美国一打喷嚏,中国就得感冒发烧)。同时,加重了经济改革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社会风险。想象一下,当大量农民工因出口产业和工程、建筑业衰退,而大量返回农村时,农民收入将剧减,因为现时技术条件下在农村基本不需要什么劳动力
   三是农业技术与劳动力供给脱节,是农业收入低的重要原因,也导致在村的农民好逸恶劳。过去是精耕细做,是用农家肥,采取间作方式。因此没有污染,少虫害(虫害主要与杂交品种和大面积种植同一农作物有关),除了需要劳动力外,其它工业产品成本是极低的。现在种田,主要是工业产品成本,农机、化肥、农药等。因此,虽然现在农产量虽然提高了,但农业收入并不能提高。原因就在于,虽然农业劳力(成本)大大节约,但是来自工业产品的农业成本却迅速增加(注意,化肥农药种子等总是比农产品价格涨得快些),而农业劳动力却转移不够(即与技术“进步”相比,转移不够)。这导致在农的劳动者,普遍没事可做,玩牌丧志,逐渐丧失了勤劳的品质,以至于不愿意多种田。本来施到田里的农家肥,反而会成为污染源。城市里过去都是近郊农民在夜间把城里人的排泄物买回去做肥料,而现在城里人的排泄物却通过下水道排到河里和湖里,造成污染。

     农民收入虽然低,但并不意味着农民都十分辛劳,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和价值。所以现在的惠农政策,起码在人多地少和不愿多种田的农村和农民那里,没有多大作用。一者这些农村多数农民没有多少商品粮卖;其次农业生产成本主要部分的农用工业品价格涨幅总是高于农产品,农业政策不能全国一刀切,地方政府应因地制宜。

   提高农民收入同时也解决农业劳动力剩余的一个办法是,推广有机农业,生产价值高的有机农产品。据说日本的大米到中国卖到90元钱一公斤,若本国的有机大米能卖20元钱一公斤,就能适应城市中等以上人家庭的购买力,因此需求量较大。再就是推广园林化或庭园化经济,每个农民家庭可以一个二亩左右的庭院,以生态方式种植间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就是通过示范作用,提高农民食品、衣着、居住卫生等方面的档次,改变其安于低水平生活和不追求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以消费欲望提升其劳动积极性,提高文明素质。

   最后是猪肉价格和养猪(供给)问题,肉价上涨是2007CPI指数上升最重要因素。去年肉价上涨很大原因是什么病的问题,这种病可能是杂交猪和工业化饲料喂养带来的。

据说国家寄希望产业化养殖来解决猪肉供应问题,但这加重了农村劳动力剩余,且会大大减少农民家庭收入,降低其生活水平。所以解决办法,还是采取北方农村的一种养牛方式,集中化养殖。即村或组有人出资出技术,建养殖厂,由愿意的农民家庭出劳领养(不是领回家)若干头猪,以利解决猪的防疫和治病问题。当然,最好推广有机猪, 不用工业化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