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我心


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我心;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可以看出,孔子有种超脱的性情,追求一种内心的平静;

 

这时候,我有个疑问,不知道这句话是孔子什么时候说的?

如果一个人对于富贵的感觉是很熟悉的,富贵的感觉体现在身上是一个什么感觉他是了解的,那么,他也许就可以超脱富贵;

如果一个人对某种感觉已经熟悉,,并且在思维中能够掌控这种感觉,那么,他也许就会不刻意的追求这种感觉;

这种超脱的感觉应当是思维曾经经历过,所以能够达到这种超脱;

所以,对于少年,对于成长的学子来说,大概很少有人会认可这种富贵的认识,因为没有经历过,至少思维没有设想经历过;

身为少年,都想要富贵,出人头地,对于这类的如浮云的话是不屑一顾的,是的,这是无可厚非的;

 

《论语》中类似浮云的话,是人生的一种积淀,是人生经历过然后才可以感知,不经历,不足以感知;

所以,相对的说,对于年少的人,对于阅历浅到人,论语中的观点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们不可以强求,所以,建议,少年不读《论语》,可以些微的了解下,不要强求;

 

年少轻狂,这样关于富贵的话对年少的是没有人可以接受的,而非得让人读论语,接受这样的观点的话,这样这样的观点就纳入到了道德的范畴,但是对于论语中的孔子来讲,这是一种经历过后而产生的人生态度,这样孔子的人生态度演变成了学论语者现实的道德,我想,这是很惨的结果;由此,根据这一点,大胆推论下,因为这样的年龄的偏差,感知的偏差,经历的偏差,让我们对论语中的感悟产生了认识错误,对孔子的思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和解读;

再打个一贯用的比喻,一个内功修为不深厚的人,去研习高深的内功心法,那么,对于高深的内功心法大概不足以掌握,稍有差池,大概会伤了自己,甚至会和高深的内功心法永远的说再见。

 

建议:搞《论语》研究的朋友们,对于论语的注释上,应当注明,有些“子曰”是什么时候“曰”的,这样,有助于人们对论语的理解;

孔子五十知天命,一个人五十岁的感悟,想想,这些感悟对于十多岁的人来讲对于年轻的人来讲,是不容易理解的;

 

儒家里最多的是道德吗?还是人们将孔子的感悟上升到道德的范畴?

 

本来是说“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我心”,感觉来了,就演绎到这样的观点,惭愧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