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裸奔的时代
——谈“梨花体”和“羊羔体”
在当今诗坛上有两个非常另类的诗体非常引人注目,和中国传统诗歌对照,人们大多给予否定的评价。这就是先后遭到人们诟病的“梨花体”和“羊羔体”。
所谓羊羔体,是用诗人车延高的名字谐音命名的一种新诗体,羊羔体即“延高体”。羊羔体近似于大白话,所以有人说:“什么是诗?一句话分成好几行来说就是诗。”2010年10月,网友在微博上摘录了获本届鲁迅文学奖的诗歌内容,其中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徐帆》等诗作,引发人们广泛议论。这种直白的几近不像诗歌的诗体被网友称作“羊羔体”,是继“梨花体”之后又一“口水诗”的代表。车延高说,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零度抒情的白话手法,“是我写作的一种风格,是我写作的一种尝试。”
徐帆
作者:车延高
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
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
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
一墙之隔
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
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
后来她红了,夫唱妇随
拍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片子
我喜欢她演的《青衣》
剧中的她迷上了戏,剧外的我迷上戏里的筱燕秋
听她用棉花糖的声音一遍遍喊面瓜
就想,男人有时是可以被女人塑造的
最近,去看《唐山大地震》
朋友揉着红桃般的眼睛问:你哭了吗
我说:不想哭。就是两只眼睛不守纪律
情感还没酝酿
它就潸然泪下
搞得我两手无措,捂都捂不住
指缝里尽是河流
朋友开导:你可以去找徐帆,让她替你擦泪
我说:你贫吧,她可是大明星
朋友说:明星怎么了
明星更该知道中国那句名言——解铃还须系铃人
我觉得有理,真去找徐帆
徐帆拎一条花手帕站在那里,眼光直直的
我迎过去,近了
她忽然像电影上那么一跪,跪的惊心动魄
毫无准备的我,心兀地睁开两只眼睛
泪像找到了河床,无所顾忌地淌
又是棉花糖的声音
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泪
省着点
你已经遇到一个情感丰富的社会
需要泪水打点的事挺多,别透支
要学会细水长流
说完就转身,我在自己的胳臂上一拧。好疼
这才知道:梦,有时和真的一样
所谓梨花体,是用诗人赵丽华的名字谐音而来,梨花体即“丽华体”。因其有些诗歌语言与口语没什么两样,所以又被戏称为“口水诗”。赵丽华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曾担任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兼任《诗选刊》编辑部主任。
作者:赵丽华
我在路上走着
想着我的爱人
我坐下来吃饭
想着我的爱人
我睡觉
想着我的爱人
我想我的爱人是世界上最好的爱人
他肯定是最好的爱人
一来他本身就是最好的
二来他对我是最好的
我这么想着想着
就睡着了
其实,赵丽华和车延高的诗作出现并不是一种孤立现象,也不算什么独创和新鲜事,而是有一定国际背景的。20世纪美国大诗人威廉斯有一首名诗题目叫《留言条》,其实就是一则普通的留言条改写的。原文是:“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改成诗歌就成了下面的样子:
我吃了
放在冰箱里的
梅子
它们大概是
你留着早餐吃的
请原谅
它们
太可口了
那么甜
又那么凉
另外,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乔纳森·卡勒也举过一则通讯的例子:“昨天在七号公路上,一辆汽车时速为
昨天
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
猛撞
在一棵
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以上两首诗,似乎可以称作“便条体”和“简讯体”了。
在当今诗坛上“梨花体”和“羊羔体”的出现与中国现代白话诗的发展是有一定关系的。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白话自由体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白话诗的草创阶段,属于普罗大众式的。当时文学改良和革命的一个重要口号就是要将贵族化、精英化的文学变为大众化、平民化。所以初创阶段的白话诗和口语非常接近。
他
作者:胡适
你心里爱他,莫说不爱他。
要看你爱他,且等人害他。
倘有人害他,你如何对他?
倘有人爱他,要如何待他?
新诗发展的第二阶段属于金刚怒目式的,这与民族危难时期中国救亡图存的使命有一定关系。正所谓“乱世之音怨以怒”。一些接受过西洋美学熏陶的诗人,此时一方面在内容上高唱民族大义,忧国忧民,同时在诗歌形式上也追求讲究美感。
死水
作者: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仍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出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闻一多倡导的“三美”(建筑美、音乐美、色彩美)说最具代表性,显然对早期那种不修边幅乡巴佬式的白话诗具有一定的纠偏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白话诗发展进入第三阶段,这个时期的诗歌属于热情礼赞式的。歌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好人好事、大好河山等待,成了这一时期的诗歌主题。诗歌注重激情,形式上并不十分重要。
桂林山水歌
作者:贺敬之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
新诗的第四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属于寻根朦胧式。诗人从激情燃烧的岁月,从对英雄膜拜的飘渺变得真实自我,由直抒胸臆的礼赞变成深不可测的迷茫、追问。一些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成了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主流,一度引领诗坛的先锋派朦胧诗成了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
回答
作者: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
在朦胧诗疯狂的时代,诗歌创作一度走入极端。有人认为越是晦涩难懂,就越是好诗,好诗是只要少数人才能看懂的,如果人人都能看懂,人人都能写,那还要诗人干什么?如果有人写出了世上谁也读不懂的诗,那他就是世上最伟大的诗人了。显然,当朦胧诗越来越难懂的时候,诗歌创作就自绝于读者,自绝于社会了。当朦胧诗难以为继,在此十字路口,有人回归传统,有人继续疲惫地前行,有人干脆放弃写诗,也有人另辟蹊径。无论诗人如何地左冲右突,至今在诗歌领域很难再见到有什么引起轰动的作品。于是一种与朦胧诗反其道而行之的口水式诗歌“怪胎”便诞生了。
古人说:“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梨花体”和“羊羔体”诗歌的出现与当下的社会状况有很大关系。商品经济时代,信息社会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旋律,容不得人们耐下心来去难雕章琢句,那种玩深沉的文字游戏已经不合时宜。当我们感受周围的环境日新月异,变得琳琅满目,我们的价值观变了,很少有人再甘于安贫乐道,工作有压力,生活有焦虑,心气浮躁,一切都变得低俗化、平面化、快餐化,那么一种口水式、快餐式的诗歌样式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生活环境的改变,我们的审美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美是高雅的、神圣的,甚至是高不可及、神秘莫测的,如今的美已经走下神坛,不再那么遥远,一切都可以零距离,伸手可触。我们这个时代,美已经变成家居行走、穿衣吃饭,日常生活化了。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美,有自然的原汁原味的,有人造的巧夺天工的;有古典的,欧式的,也有后现代的。在这样的环境里,美的语言已不再是艺术的专利,不再是诗歌的特权。艺术语言也变得日常生活化,各种广告、演讲、新闻报道,甚至某些政府公文也变得艺术化、诗意化。诗的语言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有些时候有些地方已经很难分辨彼此。所以“梨花体”、“羊羔体”的横空出世,正反映出我们这个时代高雅的诗歌艺术语言与通俗的日常生活语言之间已经零距离化了。
那么日常生活语言究竟有没有诗意呢?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把它当做诗,充分调动我们敏锐的生活感悟力和充分发挥我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力,那么日常生活语言照样能解读出诗意来。就像基督教的《圣经》,尽管语言平实,而且故事荒诞,但因为人们把它当“圣经”,于是平实的语言便具有微言大义了,荒诞的故事便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赵丽华是这样解读自己的诗歌的:“当今时代,女人们在爱情中越来越精明和算计了。得失利弊的反复衡量已经使她们无法辩识她正吻着的这个男人究竟是一只普通的青蛙还是那个著名的青蛙王子。这样的形势之下,大部分女诗人们的诗歌也在怀疑、幽怨和愁肠百结中徘徊。我需要有所不同,需要一点傻呵呵,需要知足,需要简单而明确的幸福感,于是《想着我的爱人》出现了。”她这样解读你能说没有诗意吗?
如果单从诗歌语言的审美来看,是通俗还是高深,一直存在争议。李白和杜甫比较,显然白诗通俗,杜诗艰深,一个诗仙,一个诗圣,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大量写新乐府的白居易诗,因为追求老妪能解的效果,一直传为佳话。相反,韩愈的诗因为存在险怪艰涩之弊,历来遭受诟病。当然作为诗歌来说,在题材内容上也许既可以写国际风云的大事,也可以写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从语言形式来看,诗歌毕竟是一种语言艺术,如果像梨花体、羊羔体那样将语言的艺术沦为裸奔,多少还是让文明社会的读诗人大失所望的。
在当今诗坛上目前已经有一种悲观论调,认为自白话诗发展以来,除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余光中的《乡愁》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好诗了。其实也不必过于悲观,事物总在发展,大浪淘沙,优胜劣汰,新生事物的出现存在问题在所难免。李杜文章万口传,如今已觉不新鲜。梨花体、羊羔体诗歌的出现,首先这种创新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生活琐事入诗也许将成为一种潮流,但丝毫不加修饰的诗歌语言诗歌结构应该值得商量。也许正如白话新诗草创阶段的粗糙一样吧,期待着真正的能从我们日常生活琐事中发掘出精致优美的好诗早日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