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在世,精神的空虚是后有,并伴着个体的成长而增长(比如婴儿,便无所谓空虚与充实)。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不论失败还是成功,也不论有多成功,拥有多少财富,最终都难逃精神的空虚。失败者整日自饮苦酒,“成功人士”不停地折腾豪车、豪宅和豪情(人),背后的原因正是填塞精神空虚的需要,还往往并发众叛亲离之闹剧,这是霍英东、王永庆们都无法逃避的魔咒。只有从事精神生产的人,内心才会越来越充实。精神的空虚和物质的贫乏,是古往今来芸芸众生们最渴望摆脱的两大困境,但是,物质手段只能解决物质的问题,精神的问题则要用精神手段来解决,所以,我提倡物质生产以安其身,精神生产以安其心。
(二)(打工,即是劳动,即是生产,这里专指物质生产。)其实,每一个人都在打工,关键是为谁打:有的人为个体老板打,有的为国企、外企打,为政府打,为自己打。当今社会,打工的层次决定着做人的层次。我想,我们打工,应该为上帝打。我们带着使命感,责任感,不论何种环境何种职位,保持正心正念,把人做好,把事做好,就是在为上帝打工。然后,到上帝那里领工资,这便是我们的福报。如果上帝有不公平,我们还可以到上帝面前讨说法。那时,如果你发脾气了,可能会地动山摇,比孙悟空大闹天宫都厉害。并且你会发现,为上帝打工的人就是天底下最有力量的人。
(三)界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东西,不是产出的产品,而是生产者生产的动因和心境。如果动因和心境是物质的,比如为了捞取职称和工资,即使你在写一部有关人类精神的大书,也不能算精神生产;如果动因和心境是精神的,比如为上帝打工,即使是一名清道夫在用心记他的琐事,也可能是精神生产。所以一个人从事的是否是精神生产,关键要看他是否过着一种精神的生活,比如宗教,就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生活。
(物质和精神本来是不二的,似阴阳亦是阴阳,有消长但不可分。这里说物质精神,只是一种方便。而且说到不等于做到,悟道难,践道更难。比如古人早就说过的知行合一,其实并没有哪一位古人真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