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


庄子说

陈 悦                                      

    庄子说一定要抛弃风,甩掉路才能行得远。所以说我忘了时间,忘了目标。

有的人喜欢听言不由衷的违心话语,喜欢被拍马屁,这是一种危险的征兆。他享受这个过程。他认为他很厉害,高高在上,谁都要围着他转,这是很可悲的。别人对他不尊敬,他不知道。有时就是要无礼,无礼才表示尊重,无礼是真,以真示人,即是尊重。婴孩不知道什么是礼,所以不知道什么是无礼和失礼。如果言不由衷,总是抗拒自己的心,自己拒绝了自己的心,它就会离你而去。所以人多说有一颗赤子之心最为宝贵,不违清做礼,不违性作情。

之所以有规定不是说要如何去遵守,而是怎样在这个范围内自由发挥。不要奴役自己的心,不然它会反抗,让它自由,我来把握自由的尺度。我狂我的,我只在我的范围内狂,你奈我何。

有人说不是书读万变,其义自现吗。为什么我读了这么多书还是什么也不知道。有两种可能,第一有可能你读的不是好书,第二点很重要,你没有去思考。做菜不生火,光张嘴有什么用。会思考,会探求,就会越读越证实,越读越明了。文字,是人说的话,是最初的命名。文字是用来抛弃的,但是抛弃之前,你要读懂。书是用来扔的,但是扔之前,要知道轻重。

毛主席说,要知道梨子是什么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亲历而为,要有口感、手感。东西未到手不会真正有感觉,不做到那一步,没有发言权,没吃葡萄的人说葡萄酸,能信否?总说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你得到过吗?夏虫不可以语冰。没经历拥有过,凭什么这样说。别人岂容你随意评判。是的,人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个是直接经验,就是自己所去经历得到的,二个是间接经验,通过看别人写的书,企图能感同身受别人经历的事。但我个人更倾向前者,因为更实际更贴近。如《资治通鉴》、《易经》之类的古时经典之书为什么建议读原版,因为每个时期社会的大背景都不同,人的生活状态和环境不同,对这些书籍的注释也不一样,都是很有时代背景的。用那个时代的生存法则和社会规制放到当今社会,合适吗?正如每个人的出生、学习成长环境、受到的教育不同,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同,你可以不赞同他人的言行,但是你不能去反驳,死揪住人家不放做什么,累不累啊,我们要理解,包容。想通了这点,人会豁达很多,会变得强大。

人生可悲的是,不是没有物质享受,而是有条件时,不懂得享受,山珍海味桌前摆,耳朵灌满了嘈杂的音乐,满脸堆笑的和一大群人坐在一起,心中算计万事不休,多累。不如在家吃方便面上QQ。太阳眼皮子底下能有什么新鲜事啊。冷笑人的冷笑,而不热心人的热心。平心静气过好自己。别人说,我便受,你说你的,你说我是猪,我就是猪。辩解无用时,不如乐受。你高兴,给你高兴你去说,我不介意。无奈之时,逆来顺受,日子总是要过,何不自得其乐。

很多人总为自己的外形自卑,这是自讨苦吃。何为美,自然就是美,由心底散发流露出来的真就是美。如果外表端正,但是心里面一直盘算着如何害别人,神情行事必然扭曲、丑恶。整洁、表情坦荡大方就不会丑。怎么看,怎么都顺眼和谐,给人舒心的感觉。那些心里面其实很虚,但是表面上流露出来很厉害的样子,就是装,很可笑。和气就是霸气,不用你唬人,人自然会被你吸引。

凡事有变,我不评价一个人是好是坏怎么怎么样,因为那不足以,其只是某个阶段的一个状态,每个人都一直在变。男女之间总有人抱怨“你骗我”,其实没有,只是真实的冲动,仅针对当时的状态有感而发。此一时,彼一时,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时不是别人变了,是自己变了。时间在前进,事物在发展变化,我心永恒是最大的骗局。

说说生死,别急于把它上升为宗教哲学的层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是生活,在身边,很现实的一个问题。从一个角度看,生就是为了死,那肯定有人马上会说,那你为什么不去死。因为不是单纯的为了死,而是为了死得好。欲速则不达。怎么才算死得好呢?有人说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也有人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是为了更好的死。所以要活得好,才能死得好。死就死了,死了好,死得好,死了才好。人在生时,不觉得有多好,死了才觉得好。人终于死,一切爱恨停止,烟消云散。人生于死,在活人心中已经是另一番面貌。后世所谓“名家”的作品才飙升值钱。死人才是真实的。人生就是为死,死就是生,没什么好纠结的。 

我之所以还活着,就是因为还没有做好死的准备。现在很多人死得很可怜,被自己折磨,被别人折磨,别人一干扰自己更执着。死都死得不清净,死得痛苦。所以要死自己死远点。

事故事故,要把所有的事情都堪称已经过去,把一切都当成故事听,要让它活而远离,不要让它死而缠身。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也没什么好伤心。死了好,伤残了美。人生不可能完美,总有几件憾事。人人都有病,都是残疾。没有身心完全健康的人。各种事物在达到最高境界后,看起来会像是它的反面形态。所以世人觉得一些人是疯子、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