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新时代


  中医是一种源自我国古代的医疗体系,它的内涵、方法论及思维哲学,均与西医不同。对于亚洲人而言,中医在医疗保健上举足轻重,在西方国家也有愈来愈多人寻求中医治疗。虽然中医日渐受欢迎,但对它的内涵及遵循标准仍有诸多误解。

  中医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医疗体系,它的发展经历数千年的实证试验及调整改进。19世纪初期以前,它是中国唯一采用的医疗方法,英国传教士在19世纪来到中国宣教,将西医带进中国。

  中国以外的其它亚洲国家,包括日本、南韩、马来西亚及越南,各自发展出当地独特的中医文化。日本将中医通称为汉方。这些国家各自的中医,虽然处方和诊断方法不同,但其依循的基本原理及哲学同归一宗,因为都源自中国。

  探究这些治疗方法是否有基本的运作机制,是现今中医研究的核心课题。

  中医有各式各样的医疗方式,包括一些西方所熟悉的作法,例如中草药及针疗,及对大多数西方人而言相当奇特的作法,例如拔罐、推拿、气功及针灸。探究这些治疗方法是否有基本的运作机制,是现今中医研究的核心课题。

  中医医师诊断病人有望、闻、问、切4个步骤。首先,观察病人的肤色,体态及舌面,接下来,倾听病人的声音,判别是否有呼吸问题、咳嗽、痰,并且闻病人的气味,找出是否有象征健康出现问题的体臭。接下来,询问病人对自己身体的感觉,例如身体觉得灼热或冰冷、是否会盗汗、排便状况如何、是否感到口干舌燥等等。最后,摸病人的手腕进行把脉,了解脉博跳动状况以评估整体健康状况。

  医师会依观察的病人情形及症状进行诊断,据以决定治疗方法,可能采取前述一种或多种医疗方式解决问题。依照中医理论,健康的人体是一个达到调和状态的个体,治疗的最终目标就是修复人体复杂系统的气(即能量)及阴阳(平衡),虽然西方人可能认为这个观念很奇怪,许多中医医师把这个观念视为新陈代谢(大致等同于能量)、免疫及动态平衡。大部分人去看中医,都是感觉身体不舒服,但是,有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也会取找中医,原因是中医强调的是预防诊治的重要,中医会观察病人身体气的运行状况,如果气太虚,会在问题产生以前先补气。

  全球有数百万病人使用中医相关医疗方法。在中国大陆及香港,至少看过一次中医的人占全部人口的60%,根据最新的各国调查资料,中国台湾、日本、南韩及新加坡各国人民,其中至少看过一次中医的人,比率都在60%到70之间。

  在世界其它各地,使用中医的情形也很普遍。美国是中医产品最大的进口国,光是在2010年,消费金额就有76亿美元。依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一年中十个美国人就有4个使用补充和替代医疗,补充和替代医疗包含中医及其它草药学,因此如以补充和替代医疗数字做评估,可能会高估传统中国医药的使用率,但从补充和替代医疗的情形的确可以看出大众普遍愿意寻求其它形式的医疗方法。

  同样的,欧洲对于中医的使用情形也在增长。在2010年,中国出口到欧洲国家的中医产品总额将近20亿美元,而该项出口量每年都以10%的速度增长。各国调查结果显示,英国在2010年中,约每十人就有一人使用补充和替代医疗,在瑞典及其它北欧国家,每十人中大约有3到5人使用补充和替代医疗。

  澳洲使用补充和替代医疗的情形更普及。该国全国调查数据发现,在2010年中,有2/3的人口曾使用补充和替代医疗,该国成人接受补充和替代医疗的人数为6千9百万人,几乎和接受西医治疗的人数一样多。西医通常和中医互不兼容,因为先天发源不同,很难互相欣赏对方的原则及观念。为了要促进中医与西医的整合,世界卫生组织为2008年十一月在北京签订的一个国际协议背书,支持会员国在西医体系中,以安全及有效的方式运用中医。

  世界卫生组织的各会员国,采取了不同方法来实现此整合目标。例如在2006年至2010年间,马来西亚设立了12间同时提供现代及中医服务的医院。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设立了25个中医合作中心:7个在中国、5个在非洲、3个在欧洲,日本、南韩、印度及美国各两个,北韩及越南各一个。这些中心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鼓励进行中医研究,并提供专业建议来支持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原则,并提供必要训练。此外,制药厂商对于中医的研究,也展现出浓厚兴趣,例如总部在伦敦的葛兰素史克药厂,在上海设立了一个研发基地,积极寻求扩充中医的营运。这些药厂大都期盼发明下一个像青蒿素(artemisinin,一种从青蒿提炼出来的抗疟疾药,数百万人命因此得救)般的奇迹新药。为了确保中国中医的安全、效用及质量,相关研究及发展上还要投入许多努力。所以中国中央政府在此方面投入了可观的资金,光在2010年分配给中医的研究经费总计就高达419亿人民币,比起2001年的金额增长超过4倍。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计,2010年,中国从事中医研究的科学家有6093位,参与人数比200一年增加了53%。至2011年5月,中国已经与70个国家签署了共计91个中医合伙协议,目标希望促进全世界对于中医能有更深入的认知与更广泛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