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里,媒体多次报道整治“三非”外国人的“集中行动”。诸如:“5月15日起,北京市将集中开展清理‘三非’外国人的百日专项行动”;“吉林延边开始清理整治‘三非’外国人”;“我国治理三非外国人 主要城市将设拘押所”。当然,近年来对中国的一举一动格外关注的外媒也忙乎起来:“外媒称中国清理三非外国人涉嫌排外”。据说有的国家,譬如非洲的尼日利亚,已经采取行动“回应”。第一次听说,原来自家的国民跑到别国去“打黑工”被查,政府居然采取“相应”措施给予“对等”保护的,真是OUT了。
所谓的清理“三非”,就是清理“非法入境、非法逗留、非法工作”的外国人。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来表述,应该是“非法移民”或者“非法劳工”。这好像是跟一个国家的主权相关的,除非国家之间有协议,否则一个国家的人应该是不可以随便跑到另一个国家去务工经商的,不然国境线或边防线不就成了摆设?所以,相信每个国家都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明文规定的法律法规,不允许外国人这样做,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近来,有的老外越闹越不像话了:公然在北京街头企图强暴中国姑娘,公然在动车上翘起臭脚骂出脏话……非正式和正式的媒体一起传播着公众的愤怒,于是,“集中行动”、“百日专项”、“清理整治”受命择机出动。这些对中国人来说司空见惯的“运动式执法”,现在牵扯到老外,影响因素就变得复杂了。一些正好与中国有“过节”的国家纷纷“对号入座”,好像中国“排外”了,好像“三非”执法欺负了他们——有的国家小动作不断,有的国家居然还玩起了外交上的“对等原则”……
对中国来讲,这当然是一个教训。平日里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着急了就搞“运动”,实际上是很不明智的。法治国家,就应该常态化、制度化地始终如一地执行法律,而且不分中外、不分国籍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回顾历史,在计划时期,中国被封闭在“铁幕”之后,难得有外国人来中国。所以就形成了“来的都是客”,所有的老外都被敬为上宾的习惯。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引进外资和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我们对来华的外国客商好技术人员也给予很多优待。这样,就形成了国人乃至执法者对老外“礼让三分”的心态。这样的社会脉络,也有可能使部分老外有了“自我膨胀”的底气。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到中国淘金的老外多了起来。这些人,可能就更加鱼龙混杂,素质不一了。警方称,北京每日有外国人近20万人,一些外籍不法人员也借机混杂其间,伺机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所以,打击“三非”无疑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但是,还要看到另外一个方面,譬如那位曾经的北京交响乐团的大提琴手,在公共场合(动车车厢内)公然侮辱中国妇女。这位乐手应该不属于“三非”,但他的不检点行为显然触犯了中国的道德。试想,当这样一位乐手在舞台上演奏着高雅音乐,而你的脑海中却浮起他臭脚翘得高高,满嘴喷着脏话的萎缩形象,这样的音乐会还会是一种享受吗?乐团将其除名的决定十分正确。网上居然有人对此扣上“狭隘民族主义”的帽子,真是令人吃惊。
其实,像这位乐手的流氓行为,无论他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都是不能容忍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许,我们有意无意地把这个新闻事件说成了打击“三非”的由头,在这一点上,有点不妥。
打击“三非”和正常执法
评论
编辑推荐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