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站Facebook上市了,造就上千名百万美元富翁,他们包括: 1.马克?扎克伯格:创始人。现年27岁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持有28.4%的股份,这些股票价值超过200亿美元。2.谢莉?桑德伯格: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持有190万股脸谱网普通股,还有3810万股受限股,这些股票价值约15亿美元。3.西恩?帕克:首位总裁。现年33岁的帕克是脸谱网的首位总裁,他拥有的脸谱网股份将让他的总资产超过15亿美元。
依循惯例,世人自然好奇马克会怎样消费这大笔钱财?通常在一夜暴富之后紧随其后的关键词就是“磨刀霍霍”,但相信这个穿着简单T恤、松垮牛仔裤、及阿迪达斯运动鞋的美国男孩和他的伙伴们恐怕会令商家失望了,数年前,马克承诺facebook的终极创业愿景就是:让世界更加开放和紧密相连。即便时过境迁,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会继续追寻之前的创业梦想并履行约定。
这是美国百年来的创业文化精彩之处,把创业当成一种信仰,把创业当成终生职业,扎克伯格不是第一人,他的前辈包括驾着战斗机去上班的甲骨文公司CEO劳伦斯?埃里森,“战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苹果公司已故CEO乔布斯等。在创业成功后的出世和入世之间,美国的那些多数创业者选择前者,并无犹豫。
“事功而身退”--中国的创业者会有不同想法,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回中国——在2000年后,借由资本市场,通过创业上市或其它方式出让股权而大幅获利的中国籍人士数以万计。其中关键事件,我们列举如下:
腾讯:2004年6月16日,腾讯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公开上市,市值446亿美元。
百度:2005年8月5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阿里巴巴: 2007年11月6日上市,地点:香港联合交易所。
人人网:上市时间2011年5月4日美国纽交所上市,总市值为75.68亿美元。
360奇虎:上市时间2011年3月31日在美国纽交所,市值达39.56亿美元。
世纪互联:上市时间 2011年 4月21日美国纳斯达克,总市值9.8亿美元。
凤凰新传媒:上市时间2011年5月12,纽约交易所,总市值11.15亿美元。
世纪佳缘:上市时间2011年5月11日,美国纳斯达克,总市值 3.29亿美元。
粗略估计,上述事件以来,账面资产超过五千万元界线的“成功人士”在一万名左右。这些中国创业者的去向无外乎三种:坚守创业者岗位;转战投资界;或从王者转身隐去甚至“私奔”。颇为有趣的是,选择第三种归宿的人数比例,远高于美国创业者群族中的相应比例。
“几时归去,做个闲人,一壶酒,一张琴,一溪云。”在儒家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中国,“隐者”习俗,源远流长,“隐者”一词甚至可以与“高远飘逸”同义。
在这个时代中,创业隐者几何? 李宁当数其一。
关于李宁,有一小故事若此(引自张欢《隐者李宁》一文):
“2008年8月5日李宁公司独立董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中心主任王亚非给公司董事会成员群发了一封邮件,内容是她从网上摘录的谁是点火者的讨论:许海峰、熊倪还是李宁,在此之前漫长的火炬传递中,他们3个谁也没有出任火炬手。她想暗示着问点什么,但又什么都没有说。
又过了两天,张志勇群发了一封邮件,情绪很激动:当奥运会来临时,李宁公司成立18周年,我来公司16年,担任CEO也已经4年,公司所有交待指标都已经完成,但我们还是面临着巨大挑战,将战略落实还是任重而道远……
这两封邮件,李宁都没有回复。
又过了一天,8月8日。王亚非起了一个大早,吃过早饭就筹划着去鸟巢观看开幕式,走之前她习惯性打开了电子邮箱,发现李宁在凌晨回了一封邮件:我去不去点火,不是我个人的事情,也不是李宁公司的事情,这是中国人民的事。
看完邮件,52岁的王亚非哭了,她对父母说,应该就是李宁了。几个小时后,坐在鸟巢里的张志勇仰起头,终于看到了最后一棒火炬手,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的老板被威亚吊起,正缓缓靠近点火台。
3分08秒之后,李宁完成了空中漫步,点燃了北京奥运主火炬。鸟巢里的人都很亢奋,炎热的天气是一个原因,出人意料的是,李宁,中国最大运动品牌董事长,成了最为瞩目的火炬手。
张志勇还没有想那么多,他被无数电话和短信所淹没,以致无法更好地欣赏开幕式表演。电话和短信大都来自属下,目的只有一个:我们可以马上跟进,明天媒体上就会出现和点火相联系的广告,配套产品也可以马上生产。
张志勇发了一个短信给李宁,他把属下的意思告诉老板,表示应该找记者来报道,至少我们应该欢庆一下。马上,他收到了回复:“这个荣誉不是李宁个人的,更不是李宁公司的。这代表中国人,代表全世界的运动员,如果我们把它商业化,就显得我们的心胸太狭窄了。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从世界冠军到佛教消费者,再到创业隐者,李宁,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曾知道。
“隐忍而克制”只是我们喜欢李宁或者“李宁式”创业者的地方,但从商业角度看不无遗憾。李宁公司的面前不是没有“耐克”和“阿迪”的虎踞龙盘,李宁公司所在行业不是没有这样或者那样的桎梏,作为行业的领先者也并非没有义务去不断定义中国公司的高度和争取行业的空间。
关于“创业隐者”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是:任正非。2011年冬,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发表内部文章:一江春水向东流,文中他谈到个人英雄主义的作用和在中国企业文化环境中的隐者哲学:
“小时候,妈妈给我们讲希腊大力神的故事,我们崇拜得不得了。少年不知事的时期我们崇拜李元霸、宇文成都这种盖世英雄,传播着张飞“杀”(争斗)岳飞的荒诞故事。在青春萌动的时期,突然敏感到李清照的千古情人是力拔山兮的项羽。至此“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又成了我们的人生警句。当然这种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没有意义,它迫使我们在学习上争斗,成就了较好的成绩。
当我走向社会,多少年后才知道,让我碰到头破血流的,就是这种不知事的人生哲学。我大学没入了团,当兵多年没入了党,处处都处在人生逆境,个人很孤立,当我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的政治内涵时,已过了不惑之年。想起蹉跎了的岁月,才觉得,怎么会这么幼稚可笑,一点都不明白开放、妥协、灰度呢?
…我后来明白,一个人不管如何努力,永远也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更何况知识爆炸的时代。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
…从此,开始形成了所谓的华为企业文化。业界老说我神秘、伟大,其实我知道自己,名实不符。我不是为了抬高自己,而隐起来,而是因害怕而低调的。真正聪明的是十三万员工,以及客户的宽容与牵引,我只不过用利益分享的方式,将他们的才智粘合起来。”
华为这些年,任正非这些事,究竟是不是中国民众盼望的那些“创业者”最理想表现?
2012年2月最后一个周末,北京,在一个非公开活动上聆听王石讲他在哈佛的游学经历,讲他在一年半间在海外着名学府领会的宗教传统及沿袭。我有幸向他提问:怎么看新一代创业者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和对于民主的争取?
他谈了创业者需要在“不颠覆”框架下自我约束,需要清者自清,需要身体力行,最后他表示:希望以后数年能有机会在类似大学的讲堂中传道、解惑。
活动的最后,我略带揶揄的祝贺他老人家进入创业最高境界:创业隐者。 我能感受到,就他这一辈中国的创业者而言,过去三十年来,一步一步离开体制,体验各种人生,最终回归到自由之路的渴望。
不必讳言,无论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创业界还是当下中国的创业界,都有创业隐者的存在,差异仅在于数量的多寡,比例的大小。而正是这个数比的问题,让我们好奇为何中美企业界领袖级人物对于“事功而身退”的态度会有如此不同?
与我看来答案揭晓之前,需要首先引用一段时令新闻: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由于能力所限,再加上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我的工作还有许多不足。为此感到歉疚。”既然身为一国之总理尚且明确表达受到体制的牵绊,那不难理解中美企业家对于“隐”或“不隐”的迥异抉择,正是在现有体制下,极度缺乏对财富传承的信心,缺乏经济发展能推动社会变革的信心,迫使多数前辈创业者、企业家固守本我格局,让儒家文化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齐家”和“治国”之间出现了断裂鸿沟。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经提及:一个国家的振兴要看企业家精神。对于依然需要大步前行的中国,我相信隐者文化并不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最终极载体。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在中国商业格局迅猛崛起的新生代企业家军团,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推动社会经济制度和民主制度进步的“煽风点火”的勇气,及无知者无畏的果敢,他们中间不无五零后,六零后,譬如薛蛮子,王冉等。
至于更年轻一年的创业家,企业家,或许因为过往历史风尘的浸染,少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在“鲁莽”之外不凡更诚挚的信仰和坚持,他们值得期待。
既然来日方长,既然倡导积极的企业家精神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不妨让我们鼓吹:能够让这个民族的创造力、创新能力淋漓尽致的发挥,需要让更多的创业者居于创业者位置,而那才应该是这个时代最终极的地位象征。
创业隐者
评论
编辑推荐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