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要有大手笔


文化强省要有大手笔

 

文化传承,既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传承文化,既要提炼和传承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要保护和利用文化的物质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湖北省应该而且完全有可能在文化的传承中有所作为,走在全国前列。这就要求湖北省在文化强省上要有大手笔,不仅是体现在理念上、战略上,更重要的是践行到规划上、实施上。

这里,具体就湖北省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工业文明、宗教文化、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简要阐述,旨在抛砖引玉。

红色文化,放眼全国,湖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且不说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且不说北伐占领武昌、且不说武汉国民政府,仅就中共领导的革命就足够挖掘、提炼、系统和传承的;且不说中共革命的理念、宗旨、目标,仅就革命活动及其根据地,无论从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应该传承得更好,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从传承文化事业而言,是发扬光大革命传统和革命事业;从拓展文化产业而言,至少可在旅游、电影、电视、文学等方面有更大作为、更大成绩,可与陕西、江西有一比。顺着中共党史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党的成立,有武汉小组,有董必武、陈潭秋等人物;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党的五大;贺龙黄石整军与周恩来策划起义;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大冶兵暴与红三军团;黄麻起义与红四方面军;洪湖与红二方面军等。其中贺龙黄石整军与周恩来策划起义;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大冶兵暴与红三军团;黄麻起义与红四方面军;洪湖与红二方面军,大致构成了整个红军时期的轮廓。应该说,红一、二、四方面军均与湖北有关。贺龙黄石整军与周恩来策划起义,为八一南昌起义准备了军队条件,连同八七会议与秋收起义,构成了红一军团;大冶兵暴,成立红五军,同样为组建红三军团准备了军队条件,以上红一、三军团构成了红一方面军。黄麻起义与红四方面军,洪湖与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众人皆知。完全可以把武汉、黄冈(主要是红安、麻城,加上团风)、黄石(主要是大冶、阳新、西塞山区)构建成红色文化聚集区,通盘考虑、连成一体。

绿色文化,神农架(主要是挖掘探险野人)、咸宁和英山温泉、恩施风光、宜昌三峡大坝等水利奇观、阳新千岛湖等,山水资源、神话传奇、人物传说都可作为亮点整合、展示。

工业文明,可以大书特书。例如,应该把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复制链接,目前已开发的有铜录山古矿冶遗址、近现代的以大冶铁矿天坑为主体的矿山公园;冶钢、武钢(包括大冶铁矿)、汉阳钢铁厂,有的要单独开辟出来,有的要恢复起来,总之把汉冶萍恢复起来并发扬光大。再比如华新炉窑、大冶有色、东汽公司的部分生产线都可以作为近现代的工业文明进行文化拓展和展示。

宗教文化,湖北也有优势。北有少林南有武当,少林火的很,然而,武当却基本沉默不言,不相称呀。开发远远不够意味着发展潜力巨大:佛教有武汉的归元寺、黄梅的四祖寺、当阳的玉泉寺、黄石的东方山等,道教有十堰的武当山、武汉的长春观等,举世闻名,但没有开发好利用好,就像房产市场一样,有价无市。

地方戏曲,可以说是地域人文文化的精髓。黄梅戏、楚剧、汉剧是湖北的三大地方剧种,尤以黄梅戏最为著名。楚剧、汉剧的发源地是湖北,没有争议;但黄梅戏发源地争议很大,这应该是好事,靠实力去整嘛。个人所见,安徽说黄梅戏发源于安徽,是因为黄梅季节,不免有些牵强。个人认为,就像京剧、越剧、粤剧等其他剧种大都以地域为名一样,黄梅戏也应该发源于湖北的黄梅。君不见,黄梅戏的四大经典曲目《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孟姜女》,几乎都与湖北有关,比如天仙配、女驸马,甚至牛郎织女也与湖北有牵连。如果是安徽的话,不大可能只把湖北的事情作为戏词的吧。我们知道,地方戏曲,不仅是唱腔与本地域有关,内容更应是身边的事,何况那时通讯不像现在那么发达呀。不能因为现有黄梅戏经典曲目的著名演员或戏剧团是来自安徽的,就说黄梅戏发源于安徽嘛;正如美国的兵器工业发达,就说火药是美国发明,否认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在发展地方戏曲上,可把黄梅戏、楚剧作为重中之重,纳入文化发展规划,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实行大众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来发展,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电视广播。应该在市场开发和广泛普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力度、曲目采编力度、舞台演练力度,成为湖北人民雅俗共赏、张口就唱的精神食粮。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擦亮湖北文化名片,不仅仅是传承发展文化事业的需要,更是拓展壮大文化产业的途径,比发展其他事业和产业的意义、作用、效果,不丝毫损色,有些方面甚至不可替代。不仅仅是湖北省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工业文明、宗教文化、地方戏曲,还应包括校园文化(特别是大学校园群星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等。因此,湖北省必须像河南省传承少林文化、地方戏曲那样,用大手笔去规划、去实施、去传承、去发展、去光大湖北地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