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树”下好乘凉


  苹果系列产品在全球的风靡,不仅使其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而且在全球形成了一条庞大的产业链,涉及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内地等诸多国家和地区,三星、富士康、东芝、广达等等诸多知名企业涉及为其服务,与此同时,许多苹果产品的配套生产厂商也依其生存发展。“与苹果合作使得我们公司在短时间内是取得了良性的市场拉动力。”苹果授权的中国大陆第一家配套产品制造商深圳市哈里通实业有限公司副总裁郑良霄对《华夏时报》记者称,这让该公司的“MiLi”品牌从不为人所知发展为具有市场领导力的品牌。有业内人士透露,该公司已经有了IPO的计划。

  苹果的帮助


  “我们公司从2008年底开始为苹果生产配套产品,当时在国内还是第一家,也是苹果授权的第一家中国制造商,在此之前,苹果是不对中国的制造商进行授权的。”3月14日,深圳市哈里通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里通)副总裁郑良霄对《华夏时报》记者介绍称。

  哈里通网站介绍显示,该公司成立于1984年,拥有二十多年的数码相机电池、手机电池、外挂电池及充电器的生产经验。目前拥有5000平方米厂房,共7条生产线,工厂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每月产能达500000PCS,所有产品通过CE,RoHS, FCC, UL 等认证。同时哈里通是苹果授权制造商,在中国,我们在全国各地已经设立7间分公司。

  “最开始是针对苹果产品的移动电源,后来因为智能手机的爆发性增长。所以,我们公司更对其他智能手机开发了一些列的移动电源。总得来说,我们公司的移动电源产品是走在了行业的主导地位。”郑良霄介绍,哈里通目前量产近30款产品。

  “占有国内90%以上的苹果授权店及KA渠道(即KeyAccount,通常指大型卖场),是这个细分领域的第一品牌。”另有该公司相关人员对本报记者透露称。

  该公司资料同时显示,系列产品主要以“MiLi”为品牌,目前在全国有15个MiLi产品形象店,并且有超过4000家零售店正在销售哈里通品牌的数码相机电池和MiLi品牌的时尚产品。此外,MiLi在全球有超过6000万用户,拥有将近30个独家代理商。

  “与苹果合作使得我们公司在短时间内是取得了良性的市场拉动力。”郑良霄称,这让该公司的“MiLi”品牌从不为人所知发展为具有市场领导力的品牌。

  “与苹果合作国内业务与海外业务都得到了提升,而且国内业务提升幅度大过公司海外业务,整体幅度在50%以上。”哈里通公司品牌总监肖定邦3月22日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称。但对于利润提升他称不方便介绍。

  有业内人士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该公司目前已经有了IPO的计划,但具体上市地点其并未透露。

  “苹果最大的成功就是他的‘产品力’。世界上没有一家公司能对产品这么痴迷,这么执着;没有一家公司的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那么多惊喜。当一家公司全身心的投入做产品的时候,一定能做出伟大的产品。很多伟大的公司会在发展过程中迷失,而苹果没有。他永远做比消费者实际需求更高分数的产品。我们公司现在一直在学习苹果这样的精神。”郑良霄对本报记者总结与苹果合作的体会时称。

  “苹果树”下好乘凉

  事实上受益苹果公司的不仅是哈里通公司。

  在全球市场,苹果旗下的诸多产品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涉及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内地等诸多国家和地区,三星、富士康、东芝、广达等等诸多知名企业涉及为其服务。

  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的半导体分析师Min-Sun Moon就曾对外称,随iPad大获成功,再加上iPhone的影响,将使苹果在2011年成为全球第二大OEM半导体买家,并可能使苹果在2012年跃居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买家。

  一份《抓住苹果全球网络中的价值》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苹果每卖出一台iPhone,就能拿走利润的58.5%,原材料供应商能拿到21.9%,韩国由于LG和三星为苹果提供技术含量较高的显示器和内存芯片,拿到利润的4.7%,欧洲、日本和中国台湾分别只能拿到1.1%、0.5%和0.5%。

  虽然其他国家的厂商相比苹果取得利润并不多,但是即便如此,众多厂商还是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乃至发展动力。

  据一则来自《深圳特区报》的消息称,目前深圳围绕苹果产品周边配件生产的厂商不下于1500家,产值至少有上千亿元。这些厂商不仅给ODM代工,还利用已获得的授权以及由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带入的设计与管理模式,在苹果周边配件领域做起了自己的品牌。

  该则消息称引用一位为苹果供应电池电芯的台湾商人谢云程的话语称,“2007年iphone推出以及2010年ipad上市,盘活了深圳好多中小型企业,包括过去制造MP3、MP4、电池的厂商,都开始涉足这个领域。”

  郑良霄认为,苹果公司最值得敬仰的就是对产品的执着,执着的每年推出2-3款产品,一款iPhone,一款iPad,和其他的iPod产品。其实这个风险很大。如果其中一款产品出现致命问题。试想一下,销售额少了三分之一。

  “苹果现在的模式是建立在每一款产品一定是成功,大卖的前提上,这是一种自信,但是这也同时需要承担风险。另一个案例,当其他智能手机的显示屏都升级到4.3寸的时候,iPhone还是坚持自己的3.5寸屏幕。这同样是需要承担风险的。苹果就有这样的自信,让消费者跟着自己。其他公司没有一家可以这样。”郑良霄称,“苹果公司是独一无二的,不会有第二家苹果公司,也不用成为第二家苹果公司而奋斗。”

  美国当地时间3月1日时,受iPad 3将发布消息刺激,苹果股价上涨4.38美元至539.79美元,使其市值首次超过5000亿美元,达到5106亿美元,比全球市值第二高的公司埃克森美孚高出934亿美元,这使得苹果公司再次受到瞩目。

  无论怎么样,对于苹果产品配套厂商来说,如何在苹果产业链中分得一杯羹可能是需要长时间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