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在其发源地――泰国有件事让人惊讶:泰国政府居然不知道本国企业和银行到底借入了多少外债。这使得泰国中央银行面对境外金融攻击和本国企业、国民纷纷将手中的泰铢兑换成美元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的外汇储备是否足够应对。于是,而危机发生之后,各方兑换美元的需求,让泰国政府立即明白了,原来自己的外汇储备竟是如此单薄,根本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兑换,很快就撑不住了,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
为什么泰国会是这个样子?原因是这样:泰国先放开了经常项目,而在房地产快速升值的过程中,一方面,财富效应使得泰国青年人开始“烧钱”(这是“烧钱”一词的起源)――大量购买国外奢侈品;另一方面,在地价和工资的共同推动下,泰国出口成本开始大幅上涨,生意开始转向中国。
两方面的作用,使得泰国出现贸易逆差。当然,这时候为了维系泰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度,泰国依然执行固定汇率制度。贸易逆差还要维系固定汇率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怎么办?美国人开始为它们的政府出谋划策:开放资本市场,实现金融自由化,用资本项下顺差弥补经常项下的逆差。同时,他们建议泰国政府,不要和中国竞争,你们要向更高附加值的产品生产、出口转移。
于是,泰国政府同意了。从此,泰国企业、银行开始对外借债,向谁借债就要对谁存款。于是,泰国央行实际被架空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全部失效,经济失控。随之,泡沫积累加速。为什么会出现巨大的泡沫经济?原因就是,泰国放弃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之后,产业根本无法升级。因为高附加产品需求量过小,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历史惊人地相似,只不过,面对中国不断加大汇率弹性,而转换了不同的手段而已。美国财长盖特纳认为,中国人民币还要升值,永远升值,制止中国经济“死去”为止。不是吗?眼看中国实体经济和股票市场嗷嗷待哺,而盖特纳却说:中国应提高存款利率上限,从而使中国家庭的存款得到更多回报,增加其收入及购买力,这对于美国出口也有益处。
注意:这是打着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幌子,逼迫中国继续加息、紧缩货币。因为,只有这样,人民币才可能进一步加速升值。
曾任IMF研究部副主管的Goldstein随声附和盖特纳的看法说:“利率如果没有市场化,银行资源错配就会普遍存在,而从一些国家的经验看,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后,银行可能会出现大量坏账,甚至会出现银行倒闭潮,所以利率市场化必须要进行,但要渐进推进,在初期阶段尤其要关注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
这是好意吗?也许吧。但是,银行的资产质量为什么会恶化?当然是实体经济出了大问题,他们让我们关注银行的资产质量,却任由实体经济垮台,这不是恶性循环――越关注银行资产质量,银行就越惜贷,越要补充资本,而实体企业就越糟难,反过来使银行资产质量更差。
去看看这位Goldstein的言论,利率市场化是否能顺利推进还取决于资本账户开放和汇率市场化的程度。“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还是要赚利差,而如果开放资本账户,借款人就不必限于在国内借款,可以去其它国家借款,存款人也可以选择去其它国家存款,这样可以避免国内存贷款利差的变化过大给银行带来的冲击过大。”这与当年对泰国的说法何等相像?
中国千万要小心!历史证明,一旦掉进去那将是一片沼泽,根本无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