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书连可以休矣!
今天的中国青年报说:《中科大质疑大学排行榜 忽视质量和效益是通病》,报道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教研究所‘大学评价研究课题组’的学术论文《基于公信力视角的大学排名研究》,从学术的角度对武书连课题组推出的《2010中国大学评价》提出了若干质疑。该论文指出,依据武书连课题组的指标体系和算法,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得分无缘进入武书连排行榜单的前500名。”
武书连也做了回应:“不得不在没有看到论文的情况下公开回应”:“我的《中国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在兼顾数量的同时,最重视的就是毕业生质量和科研成果质量。加州理工学院作为世界顶尖大学,在我的指标体系中,只要原始数据准确、计算方法正确,不可能出现人才培养位于中国大学500名之后、只有1.07分的结果。”
中国青年报称:“大学排行榜可信否? 中科大与武书连论战”。
我一笑了之,不过近来关于大学排名的话题,越来越热,争议也越来越多。今天人民网教育频道推出:《高考特刊:“冷眼”看“热榜”如何利用大学排行榜选择大学?》
人民日报在一篇题为:《大学牛不牛看校友富不富? 排行榜缺什么?》的报道编者按中说:“教育部曾经明确表示不赞成不支持搞大学排行榜,但是需求的存在,让排行榜的生命力愈加旺盛,数量也是年年看涨,指标打架、互有攻讦,更成为看榜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本该是严谨、客观的评价研究行为,为何会惹来这么多是非?声声责难中,大学排行榜最致命的问题何在?借鉴他山之石,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排行榜?本版自今日起推出‘大学排行榜,缺的是什么’系列报道,为中国的大学排行榜寻找失去的公信力。”
我以为至此今日,教育部虽然不赞成不支持搞大学排行榜,但教育部一直没有发表为什么不赞成不支持的道理。
笔者以为,所有大学的排名都企图把定性的比较定量化,然后做出评价的判断。这种方法常见于现代管理之中,因为现代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分水岭就在于前者是定量管理,后者是经验管理,或者说定性管理。一切凭数字说话就是这样来的。这种管理方法被广泛应用,不乏有成功案例,失败案例也不在少数,原因就在于整个过程又是主观的把各种因素确定了不同的权数,权数不一样最终结果就是不一样的。
大学评价可列成N个项目评价,张三评价的权数和李四权数不一样,这两个排名的结果就不一样,加上数据采集有水分的话,那么南辕北辙,贻笑大方的评价也就是必然的。
有报道说武书连也开始私下里收好处费,如果真是这个样子的话,武书连虽是民间机构,他的公信力却会一败涂地,作假了还有什么公信力?
中国的一些干部有一个通病,就喜欢人家说自己好话,于是也热衷于这种排名,甚至不惜花大价钱做表面文章,作假也要往脸上贴金,如此的评价,评比又多又烂,又能评出什么ABC?
今天一大早去农贸市场买菜,硬是未能进去,你说怪不怪?
菜市今天是什么评比检查不晓得,但突然规定自行车不得入内。自行车不得入内如果是一个强制规定,我觉得并不不当,但是菜市门口必须有足够的自行车停车位,这样菜市不准自行车进门的规矩才顺理成章。结果是菜市外面自行车横七竖八,已经没有下脚空,管理人员只在向大家表示:“敬请理解!”
没有停车的地方,我只好又折回来。争第一,看上去很美,折腾老百姓就很不美了。
大学有排行,高中也有排行,小学也在排行,大家都在争第一,都在做表面文章,甚至不惜参水,作假,第一只有一个,可是大家都说自己是第一,呵呵!如此的排行也就如粪土而已!只有精神不健全者才能信这种鬼话。
教育部一直把提高大学质量放在第一位,什么是大学的质量?是科研成果,比赛SCI收录的论文多少?还是比毕业生的财富?还是比较录取分数的高低?
我以为统统不是,大学的质量主要体现在大学教师在校教学和科研的态度,学生在校的学习态度。态度怎么评?其实这是没有办法评出来的,但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时间长了,社会会有一个定性的评价,虽然不分第一第二。毕业生中用不中用最能表达大学的质量。
这样看,武书连可以休矣!大学排名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