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文景之治


  汉朝的文景之治被称为中国历史上三大盛世之一。史书记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除了与民休息、减免农业税外,主要得益于小麦的广泛种植。

  随着农民大量的垦荒种植,光热、水土条件、干湿气候等自然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出现土地沙化盐碱化,使小麦产量逐渐下降,一遇灾年,民不聊生,揭竿起义。中国历史上农民大起义几乎都发生在小麦主产区。西汉末年赤眉起义发生在山东江苏交界处,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发生在河南洛阳,唐末黄巢大起义发生在山东,元末红巾大起义发生在安徽阜阳,明末李自成起义发生在陕西米脂,这些起义的导火线各不相同,但都与饥荒年景粮食不够吃有关。

  唐代是小麦种植最鼎盛的时代。贞观之治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盛世,主要是经过长期的战乱后,唐王朝在和平时代利用开疆拓土的广大地域,积极扩大小麦种植面积,使经济获得爆发式增长。到唐天宝年间,人均占有粮食700斤,和今天我们人均占有量一样。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但连年耕种,土地质量锐减,盐碱沙化严重。粮食产量下滑逐步造成国家粮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