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张旗鼓的股市第三次改革,被设置了大大小小的绊脚石,太平洋证券可能是其中之一。
该公司上市之初受到质疑。2008年3月,《证券市场周刊》封面文章《太平洋证券上市路径》,该期杂志畅销,离奇的是,因为率先质疑太平洋证券上市,《证券市场周刊》的常务副社长兼主编于颖曾被绑架。袭击者用胶袋蒙住于的头,勒住她的脖子,直指该刊某篇报道不实,威胁她如果不作出更正就勒死她。幸尔,于颖女士危急时刻的冷静,令她躲过一劫。
《证券市场周刊》的文章,是一系列追问。由于资料是如此详实,笔者引述如下:2004年年初,太平洋证券作为问题券商的拯救者而成立,这家中等规模的券商成立三年多时间迅速完成了增资、换股、上市的三级跳。虽然三年中,有两年业绩为负,累计亏损8000多万元,公司还是选在200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成功上市。 当前,很多券商由于受连续三年盈利之困,而苦等IPO;还有一些券商陷在借壳上市的问题中。
太平洋证券的上市似乎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径:因为没有发行新股,所以不是IPO;与即将退市的云大科技虽有换股操作,但太平洋证券上市启用了新的上市代码,而不是采用云大科技的旧代码,所以也不是借壳。 太平洋证券的上市令专家感兴趣的是其上市的独特路径。
与太平洋上市有关的两个文件,一个是证监会机构部批准其增资扩股的批复,另一个则是证监会办公厅以函的形式对其上市进行的批复。前者不涉及上市问题,后者的发文主体没有上市审批权。这让人们理解为公司上市的审批是否有了新的模式?遗憾的是,这种模式的内涵和操作,公众并未能获得公开的信息。
不负所望,太平洋证券上市后,引人关注的新闻是,业绩、再发与套现,给市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业绩与暴利悖离的典范。
上市未能让业绩腾飞。2008年第4季度,太平洋证券净利润为-1.10亿元,2009年四季度1.05亿元,2010年四季度5497亿元,2011年四季度3462万元,2012年一季度为1635万元。该公司的特点是规模小,营收低迷,在券商股中业绩倒数,市盈率高。该公司的企业债承销是一大亮点。
再融资是上市之后的重大主题。太平洋证券在2012年度展望时提出,特别是在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下,公司目前的资本金规模已经制约了公司的发展。扩大资本金规模仍是目前公司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公司将在2012年将积极推进再融资工作。
5月17日,太平洋证券公布新增发预案,计划以每股10.28元的价格向不超过十名的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5亿股,募集资金50亿元人民币。早在2008年太平洋证券刚换股上市三个月的时候,太平洋的董事会就抛出了一份90亿元的融资方案。如今三年过去,募投方向中的八项业务,只在权证和衍生品业务方面做了少许变更,以至于有媒体感慨三年如三个月。
套现是另一个主题。太平洋证券上市之后较为吝啬,也许是因为家底较薄,上市三年来,2010年以每10股派0.2元的标准为所有股东分红3000万元,几乎创上市券商分红最少之最。但套现却极其爽快,没有丝毫资本少、分红少的羞愧与不安。
看看新闻标题,《太平洋证券大股东一年71次减持 被指发展前途未卜》——根据数据统计,从2011年3月8日开始到2012年2月20日,太平洋证券五位大股东共进行了71次减持,共计减持1.6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11%。巨潮数据显示,太平洋被减持的次数占其减持期间沪市所有股票减持记录的17%。
地狱没有尽头。今年5月初,太平洋发布减持公告,2011年11月18日至2012年4月27日,公司一致行动人股东累计减持太平洋9017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至此,公司4名一致行动人股东已经累计减持1.6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1%,占其持有股本的1/3。《投资者报》再次计算,自上市以来,公司大股东的巨额套现已达20亿元,占太平洋2011年净资产的95%,这意味着,公司股东套现资金几乎可再建第二个太平洋。公司在公告中还表示,在未来12个月内,这些股东不排除再度减持太平洋的可能。
该公司股价下降八成(除权后),市盈率远高于同业平均市盈率,分红尽显铁公鸡风范,在商业伦理方面则为扞卫股东减持权而发声,该公司声称还将扩展国际业务——对此,投资者只能项视膜拜。
从上市到套现,数个疑问,无一有答案,可以确认的是,几十亿的财富已经找到了新的主人,原始股东获益6倍左右。
股改需要顶层设计,需要个案突破。一粒老鼠屎,可以败坏整个市场的信用根基。A股市场的老鼠屎,显然不止一粒。
什么样的公司是股市改革绊脚石
评论
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