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管理是企业上台阶的前提


  管理的经验是逐步积累的过程,企业管理的水平上升前提 ----规范化管理。 有句话说的好“大海中的帆船如果没有目的地,那么无论吹什么风都是无用的。”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目标和学习的目的,只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中国企业需要规范化管理,只有规范我们的管理,才能去追赶我们学习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同时也是学习的目标,榜样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是我们学习和发展壮大的基础,是中小企业上升管理水平,赢取利润和持续经营的前提。

  一、管理者呼唤管理规范化 我国存在一个非常严重的恶性现象:小企业长不大,大企业活不长,老企业过不好,好企业又折腾垮——经济大舞台在上演着正剧、喜剧的同时,也上演着一出又一出悲剧。 原因在哪里? 原因就在管理工作不规范。 据调查资料,我国企业各级各类管理者的最大困扰是自己的管理工作不规范,导致工作混乱无序,费力低效,不能做正确的事,不能正确地做事。他们普遍反映,睁开双眼日理万机,焦头烂额累得吐血,而结果却差强人意,甚至一败涂地。他们迫切希望让自己的管理工作规范起来,他们呼唤管理规范化。

  二、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管理规范化是制定和实施管理操作规范以达到规范管理的过程。 管理规范化的作用具体地表现在管理者个人和企业组织两个层面。 在管理者个人层面,管理规范化能够:

   (一)提高管理者决策、计划、控制的质量,避免随意性,消除盲点,减少无效劳动,减轻工作负担,降低成本;(二)把管理者从大量重复繁琐的常规事务中解放出来,进行新的创造和变革,防止僵化、守旧、呆板、迟钝;(三)帮助管理者持续提升素质,发展职业生涯。

  在企业组织层面,管理规范化能够:

  (一)克服组织的“无政府主义”和失控状态,减少岗位之间的摩擦、推诿、扯皮;(二)建立组织积累管理知识的平台,形成组织学习能力;(三)奠定组织使用ERP、CRM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

  总之,管理规范化通过在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发挥作用,带领企业走出“花钱买教训”的黑洞,提高企业效益,增加利润和附加价值,达成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管理规范化的内在依据 管理工作错综复杂,甚至瞬息万变,可能对其规范化吗? 只要是重复性的工作,不管是个体重复性的工作还是群体重复性的工作,就都可以而且应该规范化。人们吃饭是重复性的“工作”,工具、动作、姿势等等就都规范化了。 各个层次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都包含重复性因而可以规范化的成分。基层主管的管理工作绝大部分是可以规范化的,中层经理的管理工作大部分是可以规范化的,高层管理人员董事长、CEO、总经理、CXO、总监等等的管理工作相当部分也是可以规范化的,像战略管理,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可以规范化的。 例外总是存在的。极大部分管理工作由于规范化而成为常规,例外自然就很少了,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地处理突发事件及危机,应对混沌和模糊,适应环境变化,主动变革,积极创新。 如果没有规范化,当然就无所谓例外了——因为事事都是例外,而例外需要管理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专门处理,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成天忙于“救火”,疲于奔命,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创新呢? 总之,规范化与创新不是此长彼消的关系,规范化是创新的条件,规范化与创新完全可以同步发展。规范化是一个相对稳定、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昨天的创新,我们今天把它规范化,以便今天创新;今天的创新,我们明天把它规范化,以便明天创新。

  四、管理规范化的做法 企业开展管理规范化有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台阶的做法,企业的最高负责人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和自己的愿望从中选择。

  第一台阶,难度最小,对现有管理岗位的工作进行规范化;第二台阶,难度中等,在组织变革中对管理岗位的工作进行规范化;第三台阶,难度较大,在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中对管理岗位的工作进行规范化。 企业开展管理规范化的一个前提是必须要有“管理操作规范”。因为操作化是规范化的前提,而理论本身不可操作,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存在一条鸿沟—— “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常青”。这条鸿沟要用“水泥”去弥合,那“水泥”就是表达清晰的形成文本的管理操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