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银行赚钱和实体经济不赚钱的现实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央行昨天对银行暴利作出了明确的回应,2011年中国银行业净息差约为2.8%,低于2007年的2.9和2008年的3,处于国际的中等水平,明显低于其它的竞争国家,也低于美国和韩国。但是为什么大家都会觉得银行业的利润还是很高呢?《证券日报》副总编董少鹏对此作出解读。

  董少鹏:这次央行通过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报告来回应银行暴利问题,对银行的收入以及分配做了解读。实际上央行行长周小川以及银监会相关方面都对银行暴利问题做过解读,但是整个社会上对银行的利润形成和使用还是有很多质疑。

  第一,我国银行的利润增长看起来幅度比较大,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净利润增长同比接近40%,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6%,上市银行净利润增长19.73%。利润增长与息差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更重要的原因是过去两年信贷的规模大幅扩张,当然银行本身的资产规模也在放大。

  第二,央行称银行赚了钱以后,这些利润一方面用于交税。统计显示,2011年银行缴纳的所得税占全国企业所得税总额的27.6%,这个比例相当高。另一方面,分红主要是对国有股东分红。此外,还要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留存后续的银行的发展等等。

  我想强调三个观点,第一要正视银行赚钱和实体经济不赚钱的现实。目前这个现实是符合真实情况的,实体经济遇到的困难,面对的周期性挑战比较大。

  第二,有机构预计,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可能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上升两到三个百分点,所以今天赚钱明天可能不赚钱。

  第三,企业贷款跟周期行业的经济景气与否等都有关系,银行要消化吸收这些未来的风险,还要巩固提供信贷资金的这种能力,这些并不是没有成本的。下一步要明确改革的路径,促进银行实现利率市场化,关键的问题还是扩大资金融资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