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二五”时期全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2012年1月13日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作为食品行业的行动纲领和发展指南,《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一经出台就引起业界的关注,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那么。此次规划背后将会给业界传递出什么样的信息呢?我们就此解读两部委最新产业政策动向。
解读一、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首要
在整个《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食品质量安全贯穿整个发展纲要,针对“十一五”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解决提出采取未来将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强检(监)测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五个措施落实食品安全问题,并设定了食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7%以上,完善食品工业标准体系,制(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1000项,食品生产企业60%以上达到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目标,在政策措施方面“强化安全监管,政府加大对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的支持,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食品质量追溯制度,加强食品标准体系建设。”。预示着在未来国家将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将会进一步从严,行业准入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和更加规范,尤其对企业在检验能力方面对人员和设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越来越全。
解读二、粮食安全问题被提及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尤其从2009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较为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也在保证粮食安全和促进粮食增产和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等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而在此次《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对粮食加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方面和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粮食安全方面的考虑被充分体现,在规划中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发展非食品用途的粮食深加工,确保口粮、饲料供给安全”。同时在发展方向上提出“鼓励发展国际粮食合作,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稻谷、玉米和大豆加工企业”, “鼓励并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合作开发棕榈、大豆、葵花籽等食用油资源,建立境外食用油生产加工基地,构建稳定的进口多品种油料和食用植物油源的保障体系。” 可以说鼓励中国企业在关乎国计民生的几个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绝不仅仅是为了鼓励企业发展壮大其背后间接体现出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
解读三、产业安全问题得到重视
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我国改革开发的三十几年来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促进各行各业的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在部分领域对我国的产业安全造成一定威胁,尤其是在事关国计民生的食品加工行业的食用植物油加工业中更为突出,因此,也广泛受到关注,为保护产业安全在2007年11月,发改委与商务部联合颁布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大豆、油菜籽食用油脂加工,玉米深加工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11年12月29日,改革委、商务部发布2011年第12号令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2011年修订)》,自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2007年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同时停止执行。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修订版《目录》中,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食用油脂加工品种除了豆油和菜籽油外,新增了花生油、棉籽油、菜籽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品种。此外,大米、面粉也在新《目录》中被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在此次的规划中更是予以明确规定,这是近年规划中少有。
解读四、效率和效益问题成为发展方向
针对“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发展中存在的粗放式发展的问题,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要求食品工业的发展方向将由过去粗放式发展走向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体现了“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注重效率和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问题将成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规划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要求按照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要求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和设备;在重点行业和发展方向上,对各个行业后期发展的方向和发展的规模明确了目标,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体现出在后期食品工业发展中注重效率和效益将成为每个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表明随着加工技术和生产设备的科技进步为淘汰落后的产能和能耗提供了必要条件,预示着在未来我国的食品工业发展将走一条高效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读五、产业布局将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
依托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产业集群优势,进行产业延伸,形成产业带,通过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大型产业园区协同发展是本次《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重点行业发展方向与布局方面一大亮点,首先,在“十二五”规划共有13个重点行业被纳入食品规划当中,和“十一五”规划相比,除了传统的8个重点行业外,新增了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营养与保健食品5个行业,一方面说明了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行业对食品工业发展的影响力正在逐步扩大,在食品工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加大,已经成为食品工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方便食品、发酵工业、酿酒工业;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本次规划中充分考虑了食品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上、下游行业对食品工业的促进和影响作用如食品添加剂和配料工业。从而使其行业的覆盖面的扩大,使产业布局更加趋于完善和合理。其次,在对各个相关行业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上和“十一五”规划相比“十二五”规划的方向性更加清晰、明确,尤其在部分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上提出了相对细化和精确目标,使规划更加具有指导性。
解读六、食品工业发展前景依然被看好
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5 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12.3 万亿元,增长100%,年均增长15%;利税达到1.88万亿元,增长75%,年均增长12%。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到1.5:1,和“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食品工业总产值达到40900亿元,年均增长15%;利税达到到676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从2005年的0.5:1提高到0.8:1相比,在总基数增大的情况下依然提出年均15%的工业总产值增长目标和利税年均增长12%的目标,意味着从国家工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对整个食品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看好和抱有很大的希望。
解读七、自主创新和研制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在现代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和创新一直在食品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每一次科技上的突破和创新都会给食品工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新的革命。与以往所不同的是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过程中强调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制能力,并在《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 年食品科技研发经费占食品工业产值的比例提高到0.8%,关键设备自主化率提高到50%以上的目标,意味着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制将是食品工业未来发展的基础,为保证这些目标得以实现《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从创新机制、科研技术、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几个方面提出了意见;在提高装备研制水平和提高食品装备制造能力、自主化水平方面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思路,并明确了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