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师兄讲《通书》(之二十七)(上)


  

  
  通书·精蕴第三十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圣人之蕴,因卦以发。卦不画,圣人之精不可得而见;微卦,圣人之蕴殆不可悉得而闻。《易》何止《五经》之源,其天地鬼神之奥乎!

  上节课我们学了《圣蕴》,这一节我们学习《精蕴》。《圣蕴》、《精蕴》,在《通书》的学习过程中都是难点。圣人的境界,孔夫子都说“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圣人都不想说,我们却想把它解释出来,供大家学习,这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又不能不学。虽然我们现在是以凡夫心在揣测圣意,用凡人的境界来体会圣人的境界,是很难体会到的,但我们也要明白,周敦颐先生写这部《通书》,不是给圣人写的,是给我们凡人写的。圣人是不需要读《通书》的,需要读的都是我们这些凡人。所以再难以理解,我们都要认认真真去体会,找到我们上节课所说的“愤”和“悱”的感觉。要愤而启、悱而发,把自己内心的智慧力量、精神能量奋发出来、提升起来。

  这一章讲“精蕴”,就是接着上一章“圣蕴”来谈的。“圣蕴”讲的是圣人的精神底蕴,“精蕴”则是在圣人的精神底蕴的基础上,用一种精妙、概括、理论化的方式提升到一种高度上来,这个精神高度凝结成了什么呢?就是《易》的精神。

  《易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处于精神之源的地位。所有的圣人的观点和主张,都是通过《易经》这种理论化的体系表现出来,用其它的理论体系很难做到这么精湛、全面、深刻。这一章,基本上都是对《易经》的赞美,也是对圣人的精神体系的一种阐扬。

  “圣人之精”是什么呢?就是《易经》所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经》的精神是简易,易经不是难经,“平常心是道”,也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平常人一说到《易经》八卦,就觉得很神秘,不得了。以前还有种说法,把《易经》八卦画出来放在小娃娃的枕头底下,娃娃晚上睡觉都不会哭,有《易经》,鬼神就不敢来嘛,就是这种说法。这个,是古人对《易经》的一种神化、神秘化。其实,《易》之道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在讲《通书》前几章的时候,也谈到过《易经》有“三易”之说,即“简易”、“变易”和“不易”。如果你入了门,找到了对《易经》的感觉,就会有心心相印的感觉,同时有奥妙无穷的体会。

  以前我刚开始学传统文化,第一次看《易经》,整整看了一个通夜,看着看着才发现,咋个天都亮了呢?觉得这个东西是有点凶险。有句诗这么说嘛,“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时。”当时我还在广元的单位上工作,单位上的人都觉得我很不合群,每天都在家读书,手上还带着念珠,一天东晃西晃的,有点问题。那个时候还很年轻,十几年前了,突然有一天觉得自己这么年轻就学这个东西,有点麻烦啊!学得茶不思,饭不想,也懒得与人交往了,工作也不想干了。实际上,我当时走入了一个误区,迷上《易经》当中阴阳五行的推理变化,反而对易理的精华并没有深入地去理解。如果那个时候先在易理上下一番功夫,相信现在对《易经》的感觉,也就不是这种二不挂五的状态了。那个时候,搞了两三个通宵之后,头晕脑胀,觉得不妙,又听到别人说,年轻人不可以学易啊,孔夫子都说过嘛,“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以为要老了才能学这个东西,也就不敢再读《易经》了。后来读了佛教的《心经》,觉得这个东西好,能让人心平气和一些,不像看《易经》,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从此,我才转而学佛教。直到最近两年,在整理冯老师的讲稿时,才慢慢对易理找到了一些感觉。这才晓得,如果当时掌握好学习《易经》的次第,先把易理学好了之后,再来从《易经》的数术上学习,可能就不会像以前那样搞得神经兮兮的。现在有好多搞《易经》的人,一心放在数术上,往往就容易把大易的精神狭隘化,变成一种看相算命的东西,满身都是跑江湖下九流的味道。所以,我们对《通书》的学习,一定要通过《易经》的卦、象还有易理,来明白人生之道,明白宇宙人生的规律性。

  以上,是我和大家分享了一下自己对《易经》的一些感觉,以后有条件有时间了,我们还可以专门系统地一起来学习易理方面的东西。我们刚才也说了易理有“三易”之说,即“简易”、“变易”和“不易”,我们再来简单说明一下。

  周敦颐在《太极图说》里面,介绍了怎么样由无极生太极,太极生阳、阴两仪,进而五行变化,生出万千世界和我们的精神世界。这看起来是很简单的真理,但就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虽然全世界没有几个人能弄懂,但实际上,用很简单的一个公式就可以概括出来。“简易”,就是这种感觉,就是《易经》的规律性,通过一阴一阳的作用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易经》,都是通过阴爻、阳爻变化表现出来的现象,要掌握它的规律并不难,这就是“简易”。

  “变易”是什么呢?虽然它的规律、公式并不难,但是一阴一阳的作用变化所产生出来的结果,可以说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无所不包。不管是自然的、人类社会的道理,还是个人精神从最表面的、简单的思维逻辑到最深层的心理意识,都可以通过阴阳的变化而体现出来。这种变化,是生生不息、不停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变地在那里。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难事,左右为难,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打卦来试一下。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卦不是死的,它是要不停变化的。虽然它给了你一个大的概念和范畴,但是在这里面,因缘不同、外界的环境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得到不同的结果。一个对《易经》真正通达的人,是不会以宿命论的观点去看待它的,而是以一种带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精神,去面对卦象和结果。

  从“变易”上,又可以引申出“不易”这个概念。什么是“不易”呢?就是我们的心性,就是道。世界的万千变化,都是在我们的心意识之中产生的、感受到的;《易经》的规律性,也是只有在我们心性的认识之中才产生的,才总结出来的。佛教的《心经》上也说了嘛,什么东西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可以“远离颠倒梦想”的?就是我们心的本性嘛,就是我们的心体嘛,就是大道嘛!所以,只有把人的精神加进去,站在大道的高度来看待,《易经》的三个要素才得以齐备。所以,这里所说的圣人之精蕴,也就是《易经》的精蕴,也就是宇宙天地的精蕴。

  “圣人之精,画卦以示”,周敦颐先生的原话都不难,都是带有一种总结性的语言。《易经》也有“易历三圣”的说法。“易历三圣”是怎么来的呢?《易经》发展到唐代的时候,有个易学大家叫孔颖达,写有一部书叫《周易正义》,后来成为了官方易学。唐代科举考试,《易经》作为五经之一,也成了考试内容。《易经》考试的标准答案,就是孔颖达的这本《周易正义》。这本书里面就提出了“易历三圣“的说法,就是“伏羲制卦,文王系辞,孔子作十翼”,阐释了《易经》从产生到完备的过程。

  在上古的伏羲氏时代,传说当时黄河里出现了一匹龙马,龙马背上有河图,伏羲氏得到河图后,根据其数理就画了八个卦,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先天八卦”或“伏羲八卦”。《易经》最早的源头,就是这么一个阶段。后来到了商代末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七年,这七年中他没得耍的,就拿些个小棍棍,根据伏羲氏这简单的八个卦,进行相互叠加,推衍出了八八六十四卦,还做了系辞,对每一卦、每一爻作出了解释。再后来到了孔夫子的时候,把《易经》的文字逐渐完备规范化,用了十篇论文来解释《易经》。其中包括《彖》(上、下),即是用来解释卦辞的,古卦辞文字非常简奥,有时只有一两个字,彖辞就是用来解释古卦辞的;《象》(上、下),就是解释一个卦所代表的现象,比如乾卦代表天、坤代表地、巽卦代表风、兑卦代表泽等,象辞就是解释这个卦象的;《系》(上、下),讲的是整个《易经》的道理,它是易理最重要的部分,学《易经》,《系辞》是最重要的。上一次,我们袁杰师兄也谈到了学习《易经》的入手之处,真正要入手,还是要从《系辞》上来找感觉。《文言》(乾、坤)主要是讲乾坤二卦,因为六十四卦都是从这两卦衍生出来的,乾卦又称为父卦,坤卦称为母卦,其他卦都是通过乾坤二卦的互相叠加变化而产生的。《序卦》,是解释六十四卦顺序的来历,这种次序,既有人世间的道理,也有自然的规律在其中。《说卦》,是讲画卦的道理,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来解释卦象。以上,就是“易历三圣”和“十翼”的大概说法。

  到了宋代之后,这种说法遭到了质疑,比如欧阳修,作过考证之后,他就觉得这其中的疑问很大。到了现在,就更说不清楚了,因为按考据学的方法,对于伏羲氏画卦,有人质疑历史上到底有没有伏羲这个传说中的人物?如果人都没有,画八卦的事情就不可能是他做的了;更何况,黄河里面跳出一匹龙马,背上背个河图,按照现代人的理解,都觉得很玄虚。伏羲就不说了,“文王系辞”经过考证后,也有人质疑。后人考证,卦辞里面的很多说法、用语,是周文王以后才产生的,和当时的时代有矛盾,所以有人补充说是“文王演卦,周公系辞”,文王只是把六十四卦画了出来,卦辞、爻辞这些是周公后来补充写就的。“孔子作十翼”,后来也有说不是孔夫子写的,是荀子作的,等等。这些都是考据学上的事情,我们也不做过多的评价。

  但是,在“易历三圣”的说法中可以肯定的是,《易经》一定是经过了这三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作为中国上古的伏羲时代,那时中国的文字都尚处在萌芽阶段,八个卦的产生,就是《易经》所经历的最初时代。从夏商周三代的说法来说,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周易》,《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了,已经说不清了。周文王推衍六十四卦,这个在历史上是确实有记载的,因此《周易》六十四卦,肯定是在周代前期形成的,这和当时的政治文化基础分不开。这个时代是没有问题的,至于是不是文王、周公干的事情,都不好说了。按照现代人的说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并非毛泽东一个人的思想,只不过以毛泽东作为冠名而已。在孔子时代,“十翼”也未必就是孔子一个人完成的,因为当中有些和《论语》的观念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里面一些关于鬼神的观点,孔夫子在《论语》里明确表示是“敬鬼神而远之”,当弟子问到鬼神的问题,统统不谈。但是在“十翼”中,还是有很多关于鬼神的言论,这些和孔夫子的观点是不太一致的。但是,我们可以认识的是,这个“十翼”,一定是在孔子时代产生并形成的,在秦始皇以前的战国时代就完成了的。我们古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把一切功劳、名誉都归功于圣人,跟我们现在把一切功劳归功于党、归功于领袖是一样的,都是可以理解的。这就是《易经》的基本衍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