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眼光、胸怀和定力


   作为领导力的论述基本上市汗牛充栋,不过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样,不同的人还是有略微不同的认知,当然不同认知也来自于不同环境下领导者的表现,不过总的来说,还是有一些相对基本而且关键的因素。

  1、对未来趋势和方向的洞察力

  当然洞察力很多时候只能是一个事后的指标,很多时候只能是成功者的故事,外文中常用洞察力,我们比较传统和通俗的说法是眼光,洞察力也很形象,强调透过表面看到本质,眼光也很象形,眼睛有光,穿透迷雾,在领导力的要素中,眼光是第一位的,因此眼光即意味着为未来设定一个目标,为现在的行为定下一个校准器,常说,目标的好处在于既可以引导你的行为,又可以帮助你抵制那些偏离目标的倾向,清晰明确的目标是让人能够保持专注、坚持的必要条件,而在爱因斯坦的建议中,好奇、专注、坚持和自省则是成功的重要条件,明确的目标能够让你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朝着目标努力,对目标认识的越清晰,对目标的专注和坚持就越有理由,正如朋友的msn描述一样“爱的正确,才爱的彻底”。不过麻烦就麻烦在目标常常不能很清晰,很明确,因为除了个性上的偏执、坚持以外,我们常面临着过多的可以做的选择,因此很难坚定目标,也正因为此,才需要目光如炬,看清未来,需要很好的眼光,这样的说法的有套套逻辑的意思,不过从结果上看,领导者需要有眼光,才能引导众人穿透迷雾,达到光明的未来,从行为上,领导者必须要善于决策、勇于决策,善于决策者善于对比分析、善于系统思考,从中排除那些有漏洞的决策选项,得到更好的决策选择,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的反馈进行优化调整,以提高目标的可行性,勇于决策则是在面临着不确定性和质疑时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决策。因此从实务上说,一个人只有保持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关注,不断思考,才能抓住未来可能的机会,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才能表现出优秀领导者所具备的眼光和洞察力。

  2、遇到不同意见时的胸襟

  领导者作为一个群体的带头者和组织者,在做出任何决议时总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同意见,这些可能来自于对决议的不理解,也可能直接来自于对决议的抵制,因为不可能任何决议都是增量改变,有时候一定是现实利益或者权益的再分配、在调整,因此一定会遇到抵制和反对,这种抵制有时候只是心里的或者是口头上的,有时候则可能会导致出现一些结果的偏差。毕竟人们对于自己的已有物和权力的丧失总不可避免会有心里的波动,因此这种状况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正常的,领导者要有一定的胸襟,如古人云: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当然这不是无原则的退让,而是说对某些问题不必要有过激的反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查明原因,像GE那样,业绩不行,价值观不行的人一定处理掉,而业绩不行,价值观还行的人,则应给予机会。当然从生活中来看,大领导总是有很好的容量,能够接纳不同意见、不同行为,毕竟只有能够接纳并且善于接纳不同意见、不同观点,才能够做出更好的决策,只有容忍与关键目标不大的差异,才能够聚拢人才,就像曹操在起事期间的“唯才是举”,当然这样的政策也有特殊的时间、环境背景。不管怎样,领导者本身就面临着更大的群体,因此建立与群体间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要,而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除了契约之外,还要有一定的胸襟。

  3、遇到艰难险阻的定力

  对目标的确定会让人有向前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对目标的坚持会表现出定力和影响力,一帆风顺时目标、远景总是容易让人信服,让人为之努力,在遭遇艰难险阻时,领导者对目标的坚守则可以影响一般追随者的看法,激发他们的热情,当然领导者的定力也来自于其对目标、原则等可以校正行为的参照系的坚持,如果一个带头人比追随者更容易放弃,那么任何的目标、原则最终都只能沦为空谈,并且一旦有过这样的先例,则就会导致信心的偏差,导致短期行为的发生,因此领导者一定是一个坚持到最后的人,当然坚持到最后可能是生,也可能是死,当然这里的坚持也不是单维度的坚守,需要其他的行为(目标调整、策略调整等)相结合,但是相对而言,领导者必须有更大的定力,这种定力可能来自于对目标的认识,或者是对当前情况的合理判断。定力也是一个事后的指标,从行为上讲,在明确定力之前,首先是设定一个清晰的目标,但不管怎样,毕竟是对未来的认识,在清晰也不可能是现实,因此在遇到困难时还可以会动摇、会怀疑,但应该不应当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收集信息去评估,问题出现在那里,是不是根本性的错误,是目标错了还是方法错了,还是生不逢时,现状的情况已经和设置目标的时外部环境设想发生了重大的不可逆的变化,因为只有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才有坚持的理由,只有坚持才能保持对目标的热情,只有这种热情,才能够影响别人。

  作为一个领导者或者对于期望成为领导者的人而言,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是必要的,思考能力将培养出洞察力和定力,而胸襟则可利于培养包容性,利于自身性格的成熟,有助于成为一个理性而有力的人,这是做好接下来的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