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贫困
一道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题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判为错。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
一个看似简单的题目,却撂倒了一大片,老师给孩子判错了,却惹来许多人的反对;我看了许多帖文,都没有更充足的理由说孩子回答没有错。我想了许久许久,这也许就是今天教育的实际现状——德育的贫困。
如果说是德育的贫困,有许多人一定不愿意接受,因为我们今天教育一直在高喊“德育为先”,怎么会“贫困”呢?
呵呵,一个亿万富翁也会觉得自己贫困,实际上有钱是一回事,贫困也许就是另一件事了。贫困并不在于你有多少钱,而在于精神上的一种满足。如果是这样的看,“德育为先”不是光凭嘴巴去说,而要看德育在实际教育中的实施的现状。
今天的现状出现了极端,各个学科教学过程都要贯穿德育,学科德育却是一个弱项,这个弱项却又经常做得有些过度,该强的却是弱项,该弱的却在过度。
就三字经而言,我们让孩子读三字经干什么?如果就是为了弘扬传统美德,那么就会失去语文应该有的魅力,这就是人们说的语文味。如果只是为了语文味,那么学科德育必定是一片空白。
两者兼而有之,并做到极致这是学科的教学目标,也是学科德育的目标。
就孔融让梨故事而言,如果从学科德育高度认识,不仅是要学会“让梨”,尊老爱幼,谦让这种美德,这绝不是在纸上回答一个“会让梨”,而是在实际生活中要做得到。
换一个角度分析,说“会让梨”,而实际生活中一定不会让,这种口是心非的恶习亵渎传统文化已经屡见不鲜了,于是就出现多数人围着孩子抱不平,无论怎么讲,孩子是讲了实话。说实话,说真话这在今天确实难能可贵了。
我们必须正视的是道德规范的底线是什么?这个问题大家都知道,都知道这个底线就是法律或者相应的法规,那么德育的底线就是让受教育者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让不让梨子确实是道德规范的问题,不让梨子并不能成为众人谴责的丑事,应此这道题目本身就说明教学中德育要求多度,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实际上我们并不需要学生如何回答,而是更应该看他们会怎样做。
一个网友写了一篇评论,题目是:《“不让梨”算对如同“让领导先走”也对》,这篇评论混淆了道德与法律的不同价值判断,“让领导先走”不是道德取向出了问题,面对未成年保护法,任何人都不能先走,领导更不能先走。底线都被突破,可见性质之严重。“不让梨”虽也是不对,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侵蚀道德底线的事情屡见不鲜,这些事情都是违法了,却若无其事。
今天一大早孩子告诉我,她的孩子上学成了问题。原因是一年级新生就近入学必须是房产证和户口在同在一处,孩子自己还没买房,和婆婆住在一起,由于没有房产证,这个一年级就近入学就要泡汤。不过学校大门还是敞开的,要进来就缴上一万多元。
“择校”并不是家长一厢情愿,学校可以借故拒绝你,判你是“择校”,这样多收费就名正言顺了。
现在不是鼓励年轻人不要慌着买房,租房也是一个好选择,而且法律并没有规定就近入学是以持有房产证为依据的。这样说的“就近入学”是一回事,实际上的就近入学是另一回事,说的和实际上并不一样,这种事情在我们身边枚不胜举,在这种背景之下,人们更倾向于实话,真话。这就是孩子说不让梨,却有这么多人为其申辩的深刻原因。
学科德育究竟如何实施?
我以为今天这种教育,应该有的学科德育大量的流失,甚至让人痛心,哭笑不得。
不久之前,南通二甲中学凌宗伟校长在徐州会见原徐州师大校长周明儒教授,临别时周明儒送给凌校长四本自己退休后写的书,有一本文科高等数学,还有三本科普读物。周明儒退休之后,在其从事的微分方程方领域有过专著。他又写了文科高等数学和这些科普读物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数学学科的思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广更深的意义在于推行学科德育。
学科,科学,不仅是知识,人们在认知世界的整个过程都在改变自己的价值取向,把这种价值取向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是德育更高的层次。因此学科德育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德育,而今却是一个短腿。
这样看德育,这就是真正的德育的贫困。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