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经济学家
……


2012.02
阿玛蒂亚
·森的发展观
及其对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启示

□李炳炎
1王冲
2
(
1.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江苏南京
210004;
2.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印度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AmartyaSen)对新自由主义作了深刻批判,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
中心的发展观。他的这个新的发展观克服了以往片面追求GDP增长的缺陷,重视了以人的需要和生活
质量作为发展目标,吸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这种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对我国新
时期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它和借鉴。
关键词:阿玛蒂亚·森;以人为本;发展观;启示
中图分类号:F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56(2012)02—0100—05
发展结果作为人类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人们对其理解也发生着变化。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
就曾指出,人类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财富,生活质量才应是核心目标,并认为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助于发展
中其他目标的实现。但这种传统的经典的优秀思想随着西方自由主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便逐渐
被西方和全世界多数学者所遗忘,导致后来人们长时期将收入或财富置于发展目标的核心位置。直至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以阿玛蒂亚
·森为代表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对以收入来考察发展的分析范式进
行了深刻的反思,亚里士多德的以人的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分析传统也开始被继承与复兴。

一、阿玛蒂亚
·森人本发展观的分析框架

森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以能力分析作为其重要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扩展出人的实质性自由的思
想,以及发展中的社会安排这个长期被忽视概念的重要作用,使发展的视角转向人类发展,并以实现人
的实质性自由为最终目标。


(一)能力分析与发展

可行能力是人们能够过自己愿意过的那种生活的可行能力,它包括免受困苦
——诸如饥饿、

—营养不
良、可避免的疾病、过早死亡之类
———基本的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等的自由。
它还包括法治意义上的自由,但不限于权利,以及各种政治权益
(
entitlements),比如说,收入在最低标准
线之下者和失业者有资格得到救济。

森对可行能力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这种深化,可以理解为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再到人的全面发展的
转化。森对可行能力概念的理解是通过对以往发展理念的反思得到的。森认为发展应该重新被定义,而


-100



……


ECONOMIST

2012.02
发展过程中社会的变化应该得到注意。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标准的增加、工业化
水平、城市化水平等等。森肯定了物质手段对发展的作用,但仅仅只能作为促进发展的手段,只能起到
工具性作用。发展的最终目的,关系到人的生活质量以及是否幸福。因此,发展应该关注人们实际上重
视的东西,以及他们能够获取这些东西的能力。这种能力决定人们能够以及是否能够过怎样的生活。它
包括营养良好、身体健康、避免疾病等最基本的功能,还包括像快乐、自尊、受人尊重、可以参加正常的社
交活动等复杂功能。这便是发展所要追求的目的。


(二)可行能力与自由

为了超越传统的以物为本的狭隘的发展观,森认为应以实质性自由来看待发展。传统发展理论的
失败就在于忽视了人在发展中的主体性位置。森试图通过关注人的主体性来重建发展理论,实现发展
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回归。森指出,认识一个人可以就其主观能动性,来关注起实现目标以及承担义
务的能力。因此,能力概念就应该被设定为各种功能组合中所能选择的组合,它体现着人过其想要生活
或者实现其合理目标的自由,即人们又实质自由去选择某种生活,一个人的能力越大,其自由也越大。

森在其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对传统发展观中的三种主流的伦理基础,即功利主义、自由至上
主义和罗尔斯正义理论进行了评判。森认为,功利主义的价值标准的优点在于其着眼于社会机制的后
果,而且后果是指人的福利,其不足之处在于忽视分配,忽略权利、自由以及其他的因素。自由至上的价
值标准的优点在意强调自由是由法制保障,而不能受到限制。但该评价标准的缺点在于强调程序性,只
注重程序而忽略后果。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则突出表现为立足于一套优先于任何其他考虑的自由权,
而森认为,
“某些价值要素不应该绝对地优先于另外的一些价值要素,不应该事先排除影响全面价值评
价的要素。”[
1
]
51

森认识到传统价值标准的内在缺陷,并使其发展观兼顾了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以及正义理论的
优点,既关注人类福利,又能考虑选择过程的重要性,同时又强调个人自由权。森的发展观不仅包括个
人的物质能力,更重要的强调个人对所珍视生活的自由的获取,实现了发展向人的主体性的回归。


(三)社会安排和发展

可行能力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安排。在森的理论体系中,发展不是物质条件的改善,不是某些指标提
升的社会变化,也不是个人分配的平等。森认为,每个人的初始禀赋存在区别,因此其将初始机会转化
成功能的能力也存在区别。因此,发展不可避免的需要寻求积极的社会安排来调节个人的能力。森将可
行能力看作是一系列的社会承诺的社会安排,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安排来扩展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个
人自由反作用于社会安排,使其趋于完善。

森强调积极的公共政策和社会安排的同时,也肯定了市场机制的作用。市场对于个人自由的贡献
不只局限于诸如效用、收入等的提高。市场的贡献更应在整个过程中,在此过程中,市场活动中必须的
权利体系和交换自由在出尽了个人福利增加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价值和权利观念。一个良性运转
的市场根本上依赖社会政治环境。人们在机构和制度组成的世界中生活和行动,人们的机会和前途严
重依赖于存在哪些机构和制度以及它们如何运转。而以可行能力为分析视角,对于发展所依赖事实的
认识,对于发展与这些机构和制度之间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长期以来被忽视的社会
安排上来;有助于引起公众对那些与他们的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承诺和社会安排的关注;能够使人们获
得社会安排对于个人自由的重要意义,以及通过个人努力可以使得社会安排更为有效的理解。政府可

-101



经济学家经济学家
……


2012.02
通过保证和扩大五种工具性自由来促进自由终极价值观的实现。这五种工具性自由为:政治自由、经济
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防护性保障。这五种工具性自由之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
相互促进,共同扩展实质性自由。

二、阿玛蒂亚
·森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联系

阿玛蒂亚
·森作为一名发展经济学家,对印度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发展的研究做了大量
的案例分析。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国情与印度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森于
1998年获得诺贝尔
经济学奖后,其理论被大量引入我国。他的能力分析与权利分析方法也在我国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虽
然同样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森的理论对于研究我国如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我国以往经济理论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其单一的经济学视角上,片面地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
提高、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作为评价发展的指标。这种发展方式在过去的三十余年中为我国带来
高速的经济增长,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诸多的缺陷。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便是要加快发展方式从以物为
本转向以人为本。森的发展观和我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本质上都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两者存在不少
共通之处,因而可以相互借鉴。这种共同之处表现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发展中的包容性两个方面。


(一)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关注


(
1)对可行能力的关注
马克思认为,人的
“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就是要在极大满足人的自然需求的同时,使个人
“能够全面
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
”这种全面的才能涉及到人
“生产之实践性
”力量,但更应包括人的综合能力,即
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审美等。“全面发展的个人......也就是用能够适应极其不同的劳动需求,并且
在交替变换的职能中,只是使自己先天和后天的各种能力得到自由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局部生产职能
的痛苦的承担者。”[
2
]
500

人的初始权利和掌握的资源的状况存在差异,而这是森的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所共同关注的。在
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就一个人的主动能动
(或主体
)
方面来看这个人,认识和关注他或她建立目标、承担义务、实现价值等的能力
”[
3
]
15,同时,我们也可以从
福利方面来看这个人,认识和关注与他或她的个人利益有关的个人成就与机会。这两个方面都值得我
们重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公平正义为基点的公民权利,使每一个人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能通过自身
的努力参与到经济增长中去。


(
2)对剥夺的关注
森的发展观中将贫困概念拓展为能力的剥夺,而不是简单的收入低下。剥夺除了涉及到人各方面
的物质权利以外,更关注人们满足最低生活水平的重要活动。即贫困概念既包括了收入型贫困,也包含
人们缺乏享有正常生活能力的非收入性贫困。

如果以这种思想来考察科学发展观,其同样关注到人在生活中遭受到的剥夺。科学发展观正是考
虑到发展中的人们各种能力的扩展,并从以往单纯地关注收入而转移到关注人们希望实现的最终目
标。科学发展观从教育、医疗、政治自由等方面使人们免受剥夺,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满足人的需要,
真正能体现其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
3)全面自由的发展
-102



……


ECONOMIST

2012.02
森提出,自由既是发展的手段,也是发展的目的,发展是扩展人们享有的各种自由的一个过程。人
类各种类型的自由都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都是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而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便是
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两者存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正如马克思所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任何人都
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我
自己的心愿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
4
]
37


(二)对发展中的包容性的关注


“包容性增长
”或译作共享式增长,由
2007年由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名为《新亚

(
Inclusive
Growth),
洲、新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其提出的背景是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
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分配问题,资源环境问题,医疗教育问题等。

阿玛蒂亚
·森在其著作《以自由看待发展》中,以一个新时期的视角对发展做了一个全新的定义,即
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它包括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
压迫,缺乏政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森的发展观与
“包
容性增长
”的内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都是新时期对发展的认识深化的结果。它们与以往发展观最
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更注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经济政治权利,使人们公平合理地参与并分享经济增长成
果。后者将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过于注重经济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公平正义地参与到
经济的发展中去,以及享有发展的成果,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主题。

发展中的包容性体现在通过经济增长创造机会,使社会所有成员都可以平等地利用这些机会,并在
此过程中提高自身能力和收入,强调以公平正义为基点的公民权利,使每一个人在起点相同的情况下,
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参与到经济增长中去,同时,充分地分享有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消灭
社会排斥,实现真正的包容。

包容性增长要作为一种价值观,向全社会倡导一种崭新的发展理念,赋予人民真正的权利,让人民
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实现由传统的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
重要转变。

三、阿玛蒂亚
·森的发展观对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启示

尽管经济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前提,但其只是达到目标的必要手段,而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本发
展观在于提高人们的可行能力,在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使人们享有个人选择和追求
个人目标的自由,在就业中活得尊严。马布
·乌尔
·哈克
(
Mahbub
Ui
Haq)说过,人既是发展的手段,也
是发展的目的。人类发展理论认为,人作为发展的手段与目的,可以表述为以下三点:


(
1)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类发展是扩展人的实质性自由的过程,是创造让人们过上他们有理由
选择和看重的那种生活的环境,强调人的可行能力
——即人能够做什么以及能够成为什么样人的能

力。


(2)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强调均衡协调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强调社会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发
展,社会组织的成长和社会结构的优化等;强调社会安排的构建,并以此提高人类发展水平。[5]1
(
3)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加快从物质财富增长角度看待发展的传统发展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
出发展中的包容性,发展结果由全体成员共享,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
-103



经济学家经济学家
……


2012.02
森在研究和发展经济理论的同时,也改进了人类发展的测度方法,并在不同国家得到了应用。联合
国计划开发署
(
UNDP)于
1990年发布的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向全世界介绍了人类发展理念。此后又陆
续发布了全球人类发展报告以及国别和区域性人类发展报告,使人类发展理念及其研究方法在
148个
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由森领导的专家小组根据当代人类发展的基本理念设计了人类发展指数
(HDI),[5]
2用
来评估和比较全世界不同国家及其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在健康、知识和收入三个重要领域的进步。它
使全世界认识到了发展的真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
距、居民收入差距的继续扩大,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矛盾突出、社会建设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中国亟须形成新的发展理念,探索均衡
发展的新道路。胡锦涛
2004年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
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
①。面对新阶段的新挑战,有了过去
20多年经济实力、人
力资本和科学技术资本的丰富积累,中国政府开始重新思考发展模式。2003年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
观,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今天,吸收国外的优秀理论为我所用就显得
尤为重要。森的人本发展观对我国的发展观的完善不仅具有启迪作用,而且在对我国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的破解以及对发展成果进行评价的方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森的新发展观值得我们学习
研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考文献:


[1]
[印
]阿玛蒂亚
·森.以自由看待发展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克思.资本论
:(第
1卷
)[
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
[印
]阿马蒂亚
·森.伦理学与经济学
[M].王宇,王文玉,译.上海
:商务印书馆,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3卷
)
[
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
[5]中国
(海南
)改革研究院.人类发展报告
(2007-2008
)[
R].海口
:中国
(海南
)改革研究院,2007.
(收稿日期:
2011—09—07责任编辑:谭晓梅
)


Amartya
Sens
development
view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Li
Bingyan1,
Wang
Chong
2


(1.
Party
School
of
CPC
Jiangsu
Provincial
Committee,
Nanjing,
Jiangsu,
210004;
2.
School
of
Economics,
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ijing,
100081
)
Abstract:Indian
economist
Amartya
Sen
made
profound
criticism
towards
new
liberalism,
based
on
which
he
proposed
human-
centered
concept
of
development.His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overcomes
the
defects
of
previously
one-sided
pursuing
ofGDP
growth,
attachesimportance
to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makes
the
quality
life
as
a
development
goal,
and
this
concept
draws
Marxs
thought
on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This
human-centered
concept
of
developmentprovides
a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to
realiz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
the
new
period.


Key
words:Amartya
Sen;
Human-centered
concept;
Development
view;
Implications

①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提出的新重大战略思想.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
2004.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