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演变


  在大家印象里,图书就是纸质的,一本一本的。其实,这只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现象。语言的出现,已有上万年历史。文字的出现,大概有4000-5000年时间。

  在殷商时代,中国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上,这就是“殷墟甲骨文”,也可称其为“骨头书”。当时,识字的人不多,有能力刻字的人更少,“骨头书”一定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只有贵族才消费得起,甲骨文与老百姓也就没有多大关系。比骨头书稍晚,商周在青铜器上铸刻文字,这就是金文,也叫钟鼎文。先秦将文字刻画在鼓形石头上,这就是“”石鼓文。我们也可分别称之为“青铜书”和“石头书”。

  西周时期,出现了“木头书”,春秋战国和西汉更是“木头书”盛行的天下。“木头书”上所写的字,由大篆到小篆,发展到隶书。“木头书”就是把字写在木片、竹片上。这些片片自然是有长有短,又宽又窄,有厚有薄。写一部书,往往需要很多片片,这些片片用麻绳或者丝绳一片一片相连接,再行折叠,一册一册的,这就是“木头书”。大家可以想象,“木头书”一定很厚很重,有学问的人“著作等身”远远不够,而必须“学富五车”。与木头书在同一个时期,也有地方把字写在绸子上,这就是帛书,亦即“绸子书”。

  与骨头书,石头书比起来,木头书、绸子书真是简便多了。在骨头、石头上需要刻的功夫,在木头上、绸子上,有书写的功夫就够了。在春秋时,政府有实力制作公文。到战国时,民间也有能力著书立说了。著作书写的内容,也由简到繁。可以从《论语》到《孟子》、《庄子》的繁缛看到这一演化过程。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正是这个巨大进步,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交流,出现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智慧之星熠熠生辉,颗颗闪耀璀璨夺目。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西汉时期,中国人初步掌握了造纸技术,到东汉时期发展成熟。由此,人们逐渐把文字写在了纸上,并装订成册。这时的“纸质书”,多是线装手抄本。经过汉唐发展演变,汉字也由隶书发展到草书、行书和楷书,中国汉字由此定型。纸质书的出现,使书写、印制和阅读的效率得到空前提升,有力地促进了中国文化发展,生成了大发展大繁荣的盛唐时期。

  在隋朝,中国人就发明了雕版印刷术,至北宋毕升,进一步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由此,人类进入廉价生产、廉价阅读图书的新时代。此后,汉字才有“宋体”、“仿宋体”,以及各种变体字。这种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世界范围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交流。一直到20世纪后半叶,这种技术都是人类生产书籍、报纸、杂志的主要方法。因此,有人将其称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柱,甚至是“文明之母”。

  历史翻过20世纪,进入21世纪,人类利用计算机技术,将文字、图片、音像数字化,记录在光、电、磁等介质中,借用数字化设备读取,人类进入“电子书”时代,无纸质阅读的时代。这是图书的巨大进步,阅读的巨大进步,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由此,人类进入学习爆炸、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