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动力空”的宇宙终极观


13    漫谈“动力空”的宇宙终极观

 

在人类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奠定科学量化系统的理论体系是由牛顿开启的动力学理论。其量化基础是对“物质质量”、“时间”和“能量”等参量的定义而产生的一系列科学量化系统。也正是这个动力理论体系首先启动了人类的工业革命。

直到今天,建立最为系统的动力学量化仍然非牛顿莫属。在这个基础上,经过人类科学几百年的努力和完善,实用科学正进入了一个杰出而空前的应用时代。

然而,由于所有的观念仅仅停留在狭义的动力关系所产生的时空,空间不被认为与动、力所相溶共在。而认为与概念的“时间”参量共在。对本质运动存在的元素的描述,反而被“时间”这个概念的参量所代替。这样把本质与参量的倒置描述,结果产生了所谓的”时空一体,“空间”被脱离了与动力关系共存的正确认知路线。其结果使宇宙观得到了不同意识的描述,这种种的意识不同描述使人类对追求终极理论出现了种种的分歧。种种分歧最终体现了绝对的不确定和不绝对的统一。

终极理论追求的是一种对规律理解的绝对的确定性和统一性。虽然,在具体事件的量化,人类是不能达到真正的确定,这与规律的确定性并不矛盾。不确定是人类对动力认识的有限性和对量化的有效性所存在的现实。故此,统一理论、终极理论是对规律认识的终极,而不是去确定那些以规律“存在”的所有,规律所“建立”的所有不能被人类穷尽。

经典的科学历史对自然的分析可以认为是对上述2.1.1-2.16这六个小节的各种详细分析。比如,《几何原本》、《笛卡尔几何》等经典几何理论就是对“空”性质、特点的全面分析。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是对“动-力”关系有效的局部量化。万有引力是建立在物质质量定义之下对“力-空”的量化。而对“动-空”的有限描述则产生出时间概念,并把时间作为存在事件,从而引出了很多不统一、不确定的各种时空观。关于“动”,除了臆想出第一推动,也在各种逻辑、信仰、哲学体系内给出种种不同视角的定义,如“力产生运动”、“力改变运动”、“运动是必然”、“一切都是运动”等等不整体完备的说明。而牛顿描述的“力”,是建立在“物”存在的基础上而衍生出来的事件。“力”是从牛顿时代、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大争论到目前四种力的统一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而进入一个不完备的力学体系。一个完备的力学体系一定要在对动力空共在的完整解读之下成立。

对上述前六个组合和关系的描述使人类对宇宙认知构成了意识上的不完备。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近代科学对宇宙认知意识上一个错误的突出表达之一。其错误源于对“动--空”存在关系认识的不足。而神造的宇宙观是人类意识发展进程的产物和历史,是超越人类科学意识极限对终极的臆测。也是人类科学历史、逻辑、哲学历史发展不完备的过程产物。

一个完备的宇宙观,必需建立在对“动--空”三者按自然规律的分布、叠加的认识。特别是动-力在空间的同步动态(同“时”性)、不同空间分布。即:同步动,不同位置,不同力量的空间分布。

人类只能认识宇宙的存在方式,而不可能认识宇宙存在的因果。通过科学和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可以找到宇宙自洽的终极理论,而永远也找不到宇宙的来源因果。这是人类意识存在极限的必然。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在解释和揭示自然存在的方式,而不可能研究出宇宙自然的来源。

对于这三者之一的“动”,是人类唯一可以看到它相对有限的部分。而对于“力”,从它的无形,人类仅仅只能拥有有限的形而上感受。对“空”人们实在是难于确定的描述。只能认为空无处不在、包容一切,包容动力及宇宙整体,并能溶于动力及任何事件,人类的世界是一个和动力相溶、叠加的空间,没有绝对的空。把“空”理解为能包容一切是常规的意识,而把“空”认为可以和任意事物相溶也是另一种视角的思维。是大视角的空观和小视角的空观。就如水能包容和相溶大部分的物质。人类在动力的空间犹如鱼在水里的空间。就人和鱼的比喻,动、力犹如空中的水。

由于“唯物观”是深入人心的世界观,在这里,我不得不回答“物”是什么?“物”是动力按自然动力存在规律的一种动力叠加在人类感知觉的反映。是倾向于极小空间高速自旋的动力空间体及其组合。动力的各种规律叠加关系在空间生成五彩缤纷的人类视界和动态流转的世界就是“物”。理所当然包含动植物。关于“物”的问题我会另有一节专门的分析。也是“粒子物理”要研究的内容。

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只有通过科学和辨证的逻辑来实现。上面谈了这么多,是对“动--空”宏观分析的铺垫。下面对其与惯用名词、概念进行对应简要分析,定量的详细构建不在此节。

上述业已提到,动、力、空三个事件是宇宙存在的基本子事件,宇宙是由这三个基本子事件按自然规律构成的。这个规律的构成是按“动、力”的自然理想模型在“空”的分布叠加存在的。无限这种规律的叠加构成了种种的物(物质、植物、动物)和动态的空间。

这里要澄清“质量”和“时间”这两个概念。物质的“质量”是自旋动力与外部空间关系的表显。而“时间”是对运动在空间过程的比例度量。质量、时间是为了建立科学量化系统的方便、为度量动力而人为定义的参量,不该视为自然事件的实际存在。

原子是一种特定的动力值空间。主要表现在自旋运动和力的无限纠缠状态下取得及其稳定的动力结构。这种动力的改变对应于现代核物理技术。原子自旋的动力空间又按量子级别的方式存在,也对应了现代量子物理所研究的内容。原子的动力状态是人类肉眼见不到的,只有原子整体的集合达到一定体积的空间才可以成为人类可见的物质。

我认为,光、光子、量子是与人类感观意识极限相关的物理属性。应该用人类认识动、力的极限来定义“动子”、“力子”,并用它们来描述量子力学的能级概念和相对论的光速不变,这样或许使科学更接近自然。

分子是原子之间按动力规律纠缠的另一种比原子动力结构低的动力结构。分子这种动力结构的结合力、纠缠的紧密度要远低于自旋动力的原子结构。我们知道,对于原子对称性最好的结构其结合力、紧密度一般也最高,如钻石、晶体等。当然,这与原子动力自旋方向也是相关的。

分子结合的程度到了一定的复杂状态时,将产生复杂渐变的各种物质。各种量变到质变时,就会发生了动力系统内的可见自组织现象,自组织从不太明显的大分子蛋白、蛋白质、多糖、核糖核酸、DNA到可见的细胞组织、动植物、直至具有高度意识的人类。所有这些都是动力空间组织自然动态的存在事件。

广义地可以认为,动力空间组织的复杂程度与智能的高度成正比。自组织成为人,是自然一个最奇妙的自然现象。也是有待人类科学进一步揭示的存在现象。

由上所述,我的观点是,人类可及的任何空间、物质、动植物、人都是动力空间的不同组织。空间任何一点动力的叠加满足经典动力学的矢量合成。因此,空间是什么,物质是什么,生命是什么都可以由动、力、空的组织、大小、多寡给予统一的广义描述。这就是统一理论、终极理论唯一的、必然的发展方向。当然,这样的描述可能使我们极其不习惯,而拒绝这种不习惯将使我们追求的终极理论永远不能尘埃落定。这种新视角的宇宙观,是以“动力空”观来代替以前的“时空”观。因为用时空观来描述宇宙,除了对于人类习惯的满足之外,另外产生种种的不自洽时空总是把人类的意识带入到各种妄想的境界,如时间倒流、宇宙爆炸、多维空间、N维时空等等人为杜撰的概念式时空,而不是自然唯一的动力空间。

只有用“动--空观”的宇宙观才可以顺理成章地表达人类所见一切的存在。因此,把其作为“统一理论”、“终极理论”的研究方向是理所当然的。终极理论最终只对“动力空”三者的分析,及与其整体关系的“部分”给予“相对性整体”的研究,如:对熵的定义。

所有的科学体系、物理理论系统一定都是对“动、力”的大小、方向和组织关系在空间的细分、定义和不同命名的描述。

基于上述对动力空的概括和归纳,下面我用抽象的动力空间图来形象地表达宇宙动力在空间的动态结构及作进一步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