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的“气荒”之后,呼唤已久的天然气价格改革终于迈出了关键一步。2011年12月27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自12月26日起,在广东、广西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试点,确定广东、广西天然气最高门站价格分别为每立方米2.74元和2.57元。
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五点内容 |
将现行以“成本加成”为主的天然气定价方法,改为按“市场净回值”法定价。 |
将现行区别气源、路径,分别制定出厂价格和管道运输价格的做法,改为分省制定统一的门站价格。 |
国家制定的统一门站价格为最高上限价格,供需双方可在不超过这一价格水平的前提下,自主协商确定实际交易价格。 |
门站价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可替代能源价格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并逐步过渡到每半年或每季度调整。 |
对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三种非常规天然气,出厂价格实行市场调节,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进入长途管道混合输送的,执行统一门站价格。 |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发改委网站整理
从目前业内人士的评论来看,专家们普遍将这项改革看成是天然气定价机制走向市场化的信号,但是普通百姓却做出了相反且“干脆”的判断:天然气又要涨价了!此次“价改”实质上就是要“涨价”。尤其在石油价格改革的前车之鉴之后,天然气价格的市场化方向必然会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与涨价的联系在一起。
我认为,随着定价机制改革的逐步推行,天然气的价格长期上涨趋势确实已经确立。虽然当前价改对试点地区天然气价格影响不大,但当将来改革推广至全国时,天然气价格或将明显上涨,因为西气东输沿线城市原有的价格优势将不复存在。但如果我们对未来我国天然气价格改革走向的研究只停留在争论气价的高或低,升或降这个初级层面上,而不去触及阻碍当前天然气发展的深层次原因,显然绝不会利于天然气市场的发展,也将与发改委近日频频向媒体、公众重申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即放开天然气出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政府只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进行管理)背道而驰。
众所周知,目前中国的天然气上游开采和管网建设运营集中于三大石油公司,尤其是中石油形成了“独大”的局面。这几年,中石油凭借西气东输二线,以未来气源供应量作为砝码,与途经14省市进行谈判,试图将沿线城市燃气分销网络纳入其版图,强势进入下游市场,在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的推动下,对气源和管网的垄断进一步加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当前天然气市场中供给方处于垄断地位,放开出厂价,让供需双方自由协商确定实际交易价格,只会加大垄断企业的话语权,这是因为处于弱势的消费者和下游使用燃气的企业根本不具备和垄断者公平博弈的能力。
以美国天然气市场为例,41.4万公里的天然气管网、6800余家上游生产商以及160余家的管道运营商等市场构成使得美国天然气市场很难形成垄断。生产商、管网公司、经纪公司、输配公司、销售公司和大用户在很多区域性市场进行天然气交易,企业间的竞争利用市场化机制促进了价格的进一步降低,促进了天然气生产企业不断寻求新的技术与气源来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最终使消费者获益。
天然气的垄断经营使得天然气企业缺乏市场竞争,造成企业对天然气开采与综合利用技术上的进展缓慢。根据经济规律,国内天然气价格应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以此实现天然气市场的良性发展,促进企业对天然气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而市场竞争的形成结果将使得天然气价格更加合理,而非涨价.
因此,当前改革的重点应放在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天然气出厂价格,也就是做到管道业务独立。将石油公司上下游一体化的天然气勘探开采、管网建设运营以及城市燃气业务分开,允许多元主体进入某些环节。在天然气勘探开采等非自然垄断领域逐步放松管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而在管网等自然垄断领域,以科学监管替代市场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才是我国未来天然气市场快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否则单纯地改变定价机制必将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