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买办们搞不成“合资自主”


   吾国搞汽车合资快30年了,这次广州车展上,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的一番话让人们的心拔凉拔凉的。姚总悲壮地说,合资企业技术这一块是给外方完全控制和垄断的,我们自己要换一个螺丝,也要经过本田的批准。

 
  这话听上去比较熟悉,以前大家津津乐道的是,大众在中国的合资公司想改一个车门把手都要经过德国人点头。
 
  这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都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中国汽车业“市场换技术”搞了近30年,一个螺丝都不让自己换,换个把手也要向外国人打报告,合资企业的中方混了这么多年仍然是受气的小媳妇。当年搞合资时,中国国内市场一年只有十几二十万的销量,现在,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一年销量一千好几百万,但如此庞大的市场换来了什么技术呢?
 
  2004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高歌猛进,当时已经离任的一汽老领导耿昭杰接受采访时说:“一个企业不管你生产多少辆汽车,如果生产的都是别人品牌的车,这不是你的辉煌,是人家的辉煌,人家会瞧不起你。”——现在中国汽车产销量已是全球第一,人家还是瞧不起你。
 
  为什么要在汽车工业上搞合资?1985年12月,在中国汽车行业规划会上,时任总理李鹏讲话指出:“发展汽车工业不能总是生产人家的车,主要是引进国外技术,搞自制,发展民族汽车工业”。耿昭杰也说过,当初搞一汽和大众合资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合资入手,把红旗搞起来。
 
  结果正如大家所见,VW在中国满大街跑,红旗车却给做没了。
 
  品牌不是无中生有,有技术、有产品、有市场才能把品牌做起来。而中国合资企业的现状是,有产品(人家的),有市场(也是人家的),没技术。说白了,合资几十年,中国的合资企业还是混得人不人鬼不鬼,充其量就是国际汽车巨头的代工厂。
 
  要说合资几十年,什么都没换来,肯定有很多人不服气。确实,我们先换来了加工资格,提高了国产化率,成了国际汽车巨头们合格的生产车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和人家合伙做买卖,帮着人家卖车,学会了所谓营销。接下来,按照领导要求和群众期望,合资企业的中方要掌握汽车开发技术,造出自己的汽车,但这一步30年了都迈不开腿。
 
  平心而论,想从国际汽车巨头那里拿到汽车研发的核心技术是痴心妄想,谁都不会把吃饭的家伙拱手让人。但以上海大众这种合资快30年的企业来说,中方学了30年,即便搞不到大众最先进的技术,落后一两代甚至两三代的技术应该学到手了吧,搞不出迈腾情有可缘,但至少要能达到自己搞出朗逸的水平才正常。否则,这么多年你除了帮大众代工、帮大众卖车,连一点自己的追求都没有?
 
  确实,我们在这帮子合资企业身上看不到什么追求。他们追求的是,帮着人家点票子的时候,能留一部分在自己的口袋里。这些年,中国汽车市场大跃进,合资企业赚钱赚到数不清,中方也跟着数钱数到手抽筋,哪里还有心思搞什么“自主”?即使这两年搞出几个“合资自主品牌”应应景,也被外方玩弄于股掌之中。
 
  这几个“合资自主品牌”玩的都是人家剩下的,比如广本理念捡的是老三厢飞度,东风日产启辰拾的是停产的颐达,宝骏是凯越的COPY等等。人家真要是把这些东东给了咱也行,可惜,给咱的只是一个“合资自主”的幌子,技术还是牢牢控制在人家手中。要是这幌子不错,外方还想把幌子都要过去。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通用汽车在宝骏的归属问题上直接抹去了合资自主品牌的印记,毫不客气地将其计入到了通用汽车旗下;东风日产日方高管发言称“不希望启辰被贴上‘自主’标签,日产内部统一认识是,这是一个针对中国客户推出的品牌。”
 
  这是什么意思?借“二品牌”和老产品进一步瓜分市场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外国品牌用淘汰产品抢市场尚可理解,但打“合资自主”的幌子实在是无耻。
 
  国家有关部门也是怒其不争,据报道,发改委在审批车企扩产的同时要附上两条不成文的限制条款,即合资车企要有自主研发能力,和明确的自主品牌的建设规划。而这些合资企业一方面抱怨:“这是上面交代的任务,没办法”,一方面又把“合资自主”转化为“第二品牌”,想借“自主”之名再捞一把,居心不良,其心可诛!
 
  “我们很务实,客户需要什么、想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我们是按商业规律来做事,远离所谓的“自主”、“合资”之争。”某合资企业中方负责人的这番话很实在,大家都别装什么洋蒜,说什么“自主”、“合资”全TM是假的,帮着老板赚钱才是真的。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淘汰车换个“自主”的包装能接着忽悠,这个“自主标”不用白不用。
 
  问题是,你把“市场换技术”的宗旨摆到什么位置了?照你这么个搞法,市场全让给人家了,到底还搞不搞“自主”,还给不给真正的“自主”留一点余地?
 
  哀哉!吾国已经拿出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这个重量级筹码应该换来些什么?当年,国内市场容量狭小,我们又想着靠合资企业出口赚外汇,合资企业中的中方没有话语权也情有可缘。如今,中国一年卖将近2000万台车,车市利润滚滚,中方腰杆子该硬起来了。合资企业中的中方,能不能也雄起一把:不在汽车研发技术上拿出点诚意,老子就不跟你玩儿了,谁愿意分享技术老子跟谁玩儿——想跟老子合资的有的是,也不缺你这一家!
 
  长期的买办当下来,很多合资企业的中方已经把自己定位成买办了,当一个合格的买办就是他们最大的抱负,至于能不能掌握汽车研发的关键技术,早已忘到九霄云外,于是,我们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合资企业面对“合资自主”话题时,居然说“这是上面交代的任务,没办法! ”
 
  真正的自主品牌没有粗腿可抱,在群狼环伺的市场上争肉吃,硬生生逼出了一些核心技术。十余年的时间,长城、奇瑞、吉利之类的企业已经有了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有了自己的开发平台,有了全套的汽车研发技术,有了自己的拳头产品。他们十年之间的成就,再给合资企业十个十年也完不成。他们才真正是民族汽车工业的希望!如果在未来的十年间,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上能产生一个国际化的汽车品牌,那一定不会是在貌似强大、人模狗样的合资企业中。醒醒吧,从此别再跟合资企业谈什么“合资自主”了,完全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