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巴赫,这个如此显赫的品牌在如此显赫的戴姆勒手中也玩不转了。从2002年复活这一品牌以来,戴姆勒公司已经扔了十几亿欧元,但回报却很可怜:去年,迈巴赫只卖了157辆,在同一年,劳斯莱斯的销量是2700多辆。想靠迈巴赫让品牌更上一层楼的戴姆勒公司苦撑9年之后只好认栽,收回野心,专心去搞奔驰了。
以戴姆勒的实力,在品牌向上的道路上走得也是灰头土脸,可见,品牌提升大非易事。戴姆勒有奔驰垫底,搞搞迈巴赫也是搂草打兔子,顺道儿玩儿上一票,中国的自主品牌也在搞提升,但却被是被逼到了非提升不可的边缘,否则,几年辛苦打下的江山,很快就会被合资品牌蚕食,一步步地完蛋。合资品牌原先光顾盯着B级以上车这种肥肉,这两年,价格战火从A级一直烧到B级,除了豪华SUV,各级别车市都打得不亦乐乎,于是,原本对低档车不感兴趣的合资企业也盯上了低级别市场——暴利时代正在结束,就开始打薄利多销的主意,多抢占一些市场份额。
合资企业从自主品牌的碗里抢肉吃,不会费太大的力气。因为他们只要把过时技术简单包装一下就能搞出物美价廉的新产品。这些车子技术上不新,但比起自主品牌来也算不上老,而且完善度高、品质可靠,可以直接挑战自主品牌的低价优势。如果合资品牌搞出一批“物美价廉”的低级别车型,还有“价廉物不美”的自主品牌的活路吗?
所以,自主品牌很着急,想方设法地提升品牌形象,拓展生存空间。自主品牌汽车的主战场一向偏安于A级以下,根据地是微车和小型车,A级车算是游击区,B级车则基本上是敌占区了。国人一向喜好大车,汽车界也一向认为,只有造出B级车才算得上是堂堂正正的汽车企业,于是,自主品牌纷纷向B级车发起进攻,争取在B级车市中有一席之地。
比如力帆汽车就准备推出B级新车720,还做好了在2013年推出更高级别的C级820的准备。在自主品牌汽车中,力帆还算不上出类拔萃,但在升级品牌方面却有着强烈的愿望,在本届广州车展上,力帆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廖雄辉接受新浪汽车专访时说,自主品牌再往上顶比较艰难,不管是力帆汽车,其他的品牌也在顶。总有一天会顶过的,要做相对高端的产品。
然而,高端的产品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奇瑞汽车在2003年就做出了B级车东方之子,但表现之惨淡,似乎也不能给奇瑞品牌提升做什么贡献,只要不拉后腿就阿弥陀佛了。要以合资B级车的标准来看,东方之子的品质也许乏善可陈,但几年下来,技术和质量控制进步神速的奇瑞又推出价格不让合资B级车的瑞麒G6,却依然默默无闻。
在广州车展上,瑞销售公司总经理马德骥谈到瑞麒G6时,无奈地表示,“现在不追求量”。确实,先是丰田凯美瑞,后是日产天籁、本田雅阁,动不动就三万五万的降价,搞得瑞麒G6连价格方面的一点点优势也荡然无存。B级车的买家相当讲究品牌,缺少品牌含金量的G6再丧失掉价格优势,还有什么搞头?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自主品牌提升品牌形象,是不是一定要在高级别车型上见分晓?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对媒体谈及长城轿车的产品规划时说过:“我们做轿车只做A级车,但是在向高端A级车发展。车身尺寸到C50为止,不会再大了。”何以如此?在此次广州车展上,长城汽车副总裁、国内销售部总经理贾亚权老老实实地说:“我们目前的品牌还没有办法支撑向上的市场”。
长城汽车进入轿车的时间并不长,在经历了精灵、酷熊之类个性车的波折之后,推出的第一款三厢轿车C30就大获成功,10月份的单月销量已经突破1.5万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C30并不是一味以低价取胜,车子的完善程度很高,用户口碑也不错,在自主品牌轿车中算是佼佼者。但长城比较有自知之明,并没有雄心勃勃地宣布向B级车进军的计划,而是到A级车为止,目标是做出比较高端的A级车。
诚如贾亚权所言,以中国自主品牌自身的实力,还难以撑起高级别车型。不但中国自主品牌如此,就连称雄世界市场的韩国现代汽车,在中国的B级车市场上也是举步唯艰,索纳塔挣扎了这么多年,到8代索纳塔的上市才挤到主流,还是靠终端价格血拼挣来的这一席之地。反观中国自主品牌,不是不可以冲击B级车市,只是,时机似乎并没有成熟。
再来看看在中国风光无限的大众汽车。大众这个品牌靠甲壳虫、高尔夫之类的家轿起家,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中低端的家用车品牌。耐不住寂寞的大众不甘于中低端的定位,于2002年搞出了全尺寸豪华汽车辉腾,欲与宝马奔驰一争高下。辉腾的品质不一定逊于双B,但让大众汽车深感郁闷的是,辉腾在人们的眼里就是一个大号的帕萨特,很难产生与豪华相关的联想。
正如歌中唱道:往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是人生/风不平浪不静心还不安稳/一个岛锁住一个人。
当然,往前一步总是要走的,往前一步也不会总是黄昏,但那一步什么时候走,倒是很费思量。就自主品牌汽车而言,迈出跨向B级车的那一步,时机似乎尚不成熟。
别说做出smart那样的微车,就算能做出奥拓或者spark也证明你有能力做出不错的A级车;别说做出高尔夫,就算能做出朗逸,也证明你造出的B级车也会有一定水准。自主品牌倒不一定忙着造出高级别的汽车,把手头的A级A0级和微车造得更好,才是正道。
《汽车杂志》总编辑在某一期的卷首语中说:有很多朋友建议我多向博友推荐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这是我十分愿意做又十分不愿意做的事情…………中国消费者的钱来之不易,他们有权利消费质优价廉的汽车产品,而不能简单地用是否爱国来要求他们购买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