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大盘显然有些风云突变。不仅仅是预期中的大盘合理调整的位置2300点被明确击破,连最后一个正常调整的关键技术位2270点也被击破,这对整个大盘技术形态的破坏是甚为严重的。
大盘出现这种不理想的调整走势,显然与近期市场的利空纷呈有很大的关系。而所有这些利空消息,实际上都指向一个敏感问题:大盘的资金和股票供给的“预期”出现明显的失衡。
首先,养老金入市的问题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养老金入市的预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我们注意到,两会期间,有消息报道:养老金入市的问题,两会后很快就会有所动作。果然,两会刚过,国务院就出台了批准1000亿广东的地方养老金结存资金交由全国社保基金运营的消息。但是,其后的市场舆论出现了混乱。一会儿社保基金的有关人士谈养老金入市不等于入股市,一会儿财政部有关人士谈地方养老金不准入股市。使得很多不明就里的普通投资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实际上,无论是社保有关人士,还是财政部有关人士,所讲的那些话全都是多此一举。或者说,是个别媒体不明就里地断章取义。因为明眼人都知道,被全国社保基金委托运营的地方结存养老金是可以进入股市投资的,只不过被托管的结存养老金将更多地配置稳健型的固定收益品种而已。因为按规定,投入股市的比例最高也不过百分之三、四十左右。至于各地方自己运营的养老金本身,只准投向国债和银行存款等固定收益渠道,则是早有明文规定,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被全国社保基金托管运营的地方结存养老金不能按一定比例择机投入股市,那这部分养老金还有必要从地方拿到中央层面来吗?在地方不也一样投入固定收益品种?
老实说,个别媒体发表的相关人士的谈话,并没有对养老金入市的问题进行全面地解释。客观上造成了养老金不会入股市的假象。这对调整中的股市而言,人气的伤害当然就非常大。本来,结存养老金可以进入股市的比例就不算高,国务院批准全国社保基金运营地方结存养老金的意义,主要是提示蓝筹股的投资价值以及树立投资者的市场信心。现在倒好,原来的努力差不多都白费了。
一方面,是养老金是否入市以及何时入市的问题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少困惑,另一方面,投资者眼里却看到了众多的利空因素:更多地IPO新股的不断推出、国债期货正研究上市的消息、对于国i际板推出的研究、尤其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27日在考察中关村非上市公司股份转让试点工作时说的一番话:“探索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努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金融结构,满足多元化投融资要求,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更是让市场感受到了极大的筹码供给方面的预期压力。
在资金扩容预期受挫,股票扩容压力却越来越大的股市背景下,好不容易积聚起来的市场信心终于开始涣散,最终直接导致周三指数的大幅下跌。所有行业板块全线皆墨,资金净流出也比前几日明显放大。而周四和周五的指数跌幅虽然有逐渐收敛的迹象,但资金净流仍然是以流出为主。显然,市场人气已经明显受损。
当然,也有人把目前股市的下跌看作是为养老金的低位入市创造条件。且不论这种猜测是否有道理,但就目前的市场效应来看,这显然不是一种明智的做法。因为,市场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如此背景下,正如我在上篇博客《上半年的预期高度可能要修正》一文中所分析的那样,尽管我仍然判断4月上中旬会出现一个向上反弹回升的市场机会,但我对上半年行情高度的估计将不得不进行适度的修正。因为,只要资金和股票的供给关系不能达到某种平衡的话,即便是最理想的结果,二季度大盘的反弹格局也只是3-3-5的平坦型震荡机会而已。而这种平坦型的震荡格局,实际上意味着上半年的指数已经不太可能再创2478点的新高了。更何况,如果出现不理想的结果呢?这是我所不愿看到的。
3月31日网易和上证博客讨论:再创新高、横盘震荡、再创新低,你倾向于哪种走势?
(请进入http://q.163.com/tfshi/圈子讨论区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