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问题考验政府施政效能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坦承:“政府工作仍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廉政建设亟需加强”。虽然这谈“缺点和不足”只占报告很小的篇幅,但其中涉及的每一项都确实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却又是近年政府施政效能的弱项,这也一定程度反映出了中央政府今后必须着力的施政重点方向。

 
  物价问题当是今后长期考验政府施政效能的重大民生事项。
 
  2011年政府宏观经济运行的施政预期目标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引自11年政府工作报告)。去年中国政府的实际施政结果是这一项比较严重出超,到去年12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累计为5.4%,而去年这个指数最高累计涨幅曾达到5.7%,单月最高涨幅达到6.5%。
 
  我在去年7月底撰写的一篇经济分析中,曾详细剖析了“通胀递延效应”将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预判了这种通胀递延效应对今后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与民生状态影响。判断当时中国经济的状况已经进入一个“通胀递延循环”的第三阶段,指出在:“通胀递延过程的第三阶段,是通胀将在产业链和末端消费间循环传递,其对经济影响具有长久的破坏性”。(对于详细分析读者可阅见专栏评论《“通胀递延”对弈经济政策》)
 
  所谓通胀递延效应“经济影响具有长久的破坏性”,是指今后通胀即物价上涨过快将长期困扰民生和宏观经济运行。
 
  目前物价问题的严峻性有两个方面,一是老百姓在生活中对物价高涨的实际感受,要比统计数据所反映的要严重得多;二是当时的消费价格涨幅统计数据,并不能反映后续物价上涨的动态效能。即“通胀递延效应”的后续发展过程,将对老百姓的生活即民生状态产生严重影响。
 
  审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所考虑的施政策略,我必须指出可能出现一种施政的弱项,就是在实际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施政中,比较易出现对于物价过快上涨影响老百姓生活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导致宏观经济政策滞后于通胀递延的发展。
 
  我们对此作一些分析。
 
  其一是,如果出现宏观经济政策滞后于通胀递延的发展,这将产生一个经济运行意义的负效应和一个普通老百姓民生状态的负效应。老百姓的实际购买力继续缩水,消费力降低即生活水平受到抑制。
 
  先谈为什么说施政上一旦低估通胀递延的负效应,老百姓生活将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是统计数据并不能反映通胀影响下老百姓生活的实际过程。政府宏观分析有两个主要相关数据: “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涨幅”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 。前者反映通胀水平,而后者反映老百姓收入增长状态。如果只看这两个数据,得出结论就是当“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是正增长,那物价水平虽然有一定涨幅,老百姓还是能够承受的。因为老百姓的实际收入还是在增长。
 
  可是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过程,也就是老百姓对于自己收入的运用过程,却是另一幅场景。
 
  老百姓的收入去向基本都分为三部分:储蓄、固定资产投资和日常消费。
 
  老百姓一种生活场景是,如果实际收入基本都用于日常生活,即所谓每月收入“花清光”,那在实际收入增长情况下,确实会是“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为增长的收入都即时消费了,而收入增加部分是出超当时的物价涨幅水平的。
 
  另一种更常态的生活场景是,老百姓实际收入的使用安排,如上述所指出的分为三部分:储蓄、固定资产投资和日常消费。目前经济学界对中国老百姓储蓄水平研究普遍认同的数据是,国民储蓄率为50%水平,家庭储蓄率为目前收入的30-35%水平。而家庭储蓄的最终使用投向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教育和医疗。即中国老百姓的储蓄使用有两个特点,一是储蓄率高居世界前列;二是储蓄周期较长。高储蓄率意味着老百姓收入中较多的部分用于后期的支出,储蓄周期长显示老百姓正在储蓄的资金,到用于支付的时候,要受到通胀的剥削。
 
  而在通胀递延状态下,老百姓的收入中储蓄部分还要受到年复一年叠加的通胀的剥削,而其缩水的程度和储蓄时间是成正比的。这几年来,人们常听到的“负利率”比较直观的部分反映这种严峻状态。
 
  结果是老百姓的生活越是受到通胀的影响,就越是由于发现钱不见用而不敢花钱,不敢花钱储蓄率就日益增高,储蓄周期就更加延长,结果老百姓的钱袋子缩水就越发严重。结果更不敢花钱……统计数据反映出2千年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储蓄率一直是继续增高。
 
  人们由此清楚了为什么近年来收入有所提高却生活上继续不宽裕,为什么工薪阶层“知省识俭” 却在日常生活中,到了要买房子、小孩子上大学、或生病时,发现存钱始终赶不上支付需要,始终倍感生活艰难。
 
  上述老百姓生活场景却是“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涨幅”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这些数据所不能反映。当一届政府在宏观施政上的主要预期目标,以这些数据来表述,那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困窘是受到弱化的。施政上这两个数据达标了,老百姓也可仍是感到生活的被动。社会学者和经济学者普遍认为,目前中国基尼系数的高涨已经达到50%,一个可能的危机是,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而通胀水平长期较高,更加剧了普通老百姓实际收入有增长却赶不上基本生活的支付需求,已经达到可以引爆大规模社会问题的临界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但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没有列入这个“主要预期目标中”。我以为统合起来看,一是预期了今年在宏观施政目标上仍然是过于容忍通胀的高涨。
 
  社会与经济学者的一种分析结论是,在连续的通胀状态下,加上“通胀递延”效应,年通胀率在3%以上将严重影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长期实际生活水平的改善。并且造成反映社群收入差距扩大的基尼系数高涨,形成潜在的社会危机。
 
  二是宏观过高的通胀指标,可能导致具体施政中的国民经济政策弱化了对于物价的控制,这将引起相关宏观施政的力度失衡。这方面是有教训的。例如此次世界经济危机以来,依靠大增量货币投入 “拉动内需”,这在宏观经济策略上是有效的,但是同期对于通胀即物价的上涨预期估计明显不足,对“通胀递延”效应的负面作用更是估计不足,直到去年中期通胀已经相当严重,才引起足够的重视。但从年度的宏观经济数据看,近几年经济发展已经出现了通胀高企却增长率降低的情况。(近四年的GDP增长为08年9%、09年8.7%、10年10.3%、11年9.2%;近四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增幅为08年5.9%、09年-0.7%、10年3.3%、11年5.4%)
 
  而最近世界银行与中国政府智库合作完成的一份有关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报告,对中国经济增长后续状态提出了分析和忠告。这份题为《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的报告中,预测即使中国实施了稳步改革,避免了中国经济受到冲击,到2021年中国经济的年增长率仍然将降至5.9%,2026年更将降低到5%。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今年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调低至7.5%,这个指标是08年以来最低,事实上前四年都是安排在8%。政府工作报告对于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期控制目标安排是“在4%左右”。
 
  上述对于2012年政府施政预期目标的安排,契合了今后国民经济的一种可能趋势:通胀较高而经济总量增长较低。通胀控制指标值高达4%,也高于经济学者所认为比较稳健的3%通胀指数值。
 
  由此分析,我提出两项建议:
 
  第一项建议是中国政府今后须要更加大抑制通胀的力度,避免在GDP增长逐年下降趋势下,持续的通胀以及通胀递延效应吞噬老百姓相当部分积蓄的收入。这种不良状态的宏观经济运行不能调适,将出现更加严重的基尼系数效应,可能导致出现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第二项建议是中国政府今后需要进一步调适宏观经济政策,更加大“惠民生”的力度。更具体就是说目前的“拉动内需”宏观经济政策,须继续调适至更加倾向于直接惠顾民生的方面。而对于这方面的建议,当在后续的专题评论中进一步分析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