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语出《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在月明当空天下大众都在仰望天上欣赏皎月的时辰,一种对普天下众家可能遭遇的忧患或乡愁的关注跃然纸上。
《十五夜望月》全诗如下:“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前两行写了身边的环境,有中庭,还是不错的院落,秋日的月光把庭院的地面全染上了一片银色,庭院中的大树上有鸦寄栖,庭院中的桂花树上盛开的桂花被冷露湿润了一身。如此姣好的明月,普天之下众皆仰视,此时不知有哪一家正在被烦扰所侵凌。
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感情,在自己正处于一种比较优越的环境中时,会想到天下众家,这是一种恻隐的展现形态。恻隐是善念的一种流露,是同情心的展现。同情心只存在于非恶的人群的心中,从恶的人是没有同情心的,因为如果有同情心,从恶就无从为之,从恶的先决条件就是丧失同情心。横下一条心,撇去同情,一意孤行,大开杀戒,大兴欺凌,在他人痛苦的基础上垒筑自家的欢乐和幸福。
善就是对自己身边的人无比关照,善就是对自己家庭的负责,善就是对群体的热爱,善就是对社会的尽心,善就是对国家的尽忠。善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还会发展成为对人类的热爱、尽心和负责,还会发展成为对宇宙的热爱、尽心和负责。
同情心具有制恶的能力,当一个人被邪念侵扰时,恶行就会展开,就在此时,如果有一丝同情心滴洒在此人的心田上,恶行的动力会顿时消失,恶行也就被制止了。人们有一种说法,善的培育可以从培育同情心入手。
现在城市中的幼儿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在家中往往所处地位较高,被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宠爱过度,形成心目中唯有自己,由此缺乏同情心,不合群,不会关心别人,这些表现不但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无法和他人友好相处,而且也不可能形成群体意识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使他们与善绝缘,这是十分可怕的。因此,我们的幼儿园和基础教育应该认真思考并执行培养幼儿和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具有同情心,使他们学会同情他人、关心他人,投入利他。同情心是一种对他人的不佳处境、遭遇在情感上能激起共鸣,祈望能分担他人的苦、难、忧、愁、悲、痛,并出自内心地在行动上给予应有的慰藉、关心和帮助的道德情感。
在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育常常运用讲故事的形式,选择故事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考虑到很多其他延伸的因素,千万不要因为选取不当,让某一延伸因素也种入了培育的范围,造成可怕的后果。
选取古诗词中的有关古诗词,在培育幼儿同情心方面,几乎很少不良延伸因素。就像这首《十五夜望月》,把其情景搬入教育场景中,展开故事,展开演示,投入表演,定能在培育幼儿同情心方面取得良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