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学习华为好榜样


   尽管过去一年国际经济形势并不明朗,大多数通信设备厂商都陷入亏损,华为却延续前几年的升势,逆势上扬。据Gartner统计,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从2008年的11.5%上升至2009年的14.2%。华为已经与诺西、阿朗等传统对手拉开了距离,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供应商。

 
  在中国制造企业整体陷入困境下,华为的业绩尤为亮丽耀眼。当前,中国制造企业正经历着人力成本居高不下、部分产能过程、高消耗等“内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海外市场低迷,贸易摩擦案件增加等“外患”,普遍缺少品牌和技术的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和升级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如何转型?怎么升级?显然不是喊几句口号和出台几项政策就能实现的,而关键在于企业自身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危机意识。这时,华为的榜样价值再次凸显。华为无论是从产业地位、技术实力还是国际影响力来说,为“中国制造”转型“中国创造”树立了一个标杆。
 
  其实,华为和同期大部分中国企业的起步都是相似的——以“贸易”起步,从销售进口交换机做起,只是华为没有像联想等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的路线发展,而是在做“贸”的同时,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用做研发投入,在全球经济仍处低迷的2009年,华为的研发投入仍然增加27.4%。华为近一半为研发人员。为了保持企业的技术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华为对技术的重视从华为公司的名称“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即可体现。
 
  和很多公司只盯着眼前既能变现为收入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而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很迟钝,反而巨资押宝还看不到“钱景”的3G——华为也因此被外界扣上“战略失误”的帽子。在华为看来,“小灵通”是个落后技术没什么前景,而3G才代表主流技术趋势。事实证明了华为是对的。华为早在1996年就开始海外布局,在国内市场遭遇3G建设瓶颈的时候,华为在海外市场开始斩获,如今一路走来,现已成为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最佳合作伙伴。目前,在全球TOP50运营商中,华为服务其中的45家。可以说,如果早期巨资押宝3G,就没有今天的华为,也没有华为在3G甚至4G市场上的领先位置。
 
  华为不赚“快钱”、赚“长钱”的思维值得中国企业学习。可以说,中国企业普遍缺乏长远打算,存在一种“赚快钱”的心态。更多的企业宁愿效仿柳传志所言的“毛巾拧水”,也不愿走任正非的“技术立本”路线。而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价格持续走低,原来在市场短缺和飞速发展时期所建立的“毛巾挤水”式的模式开始失效了。在联想、海尔等企业都在为同质竞争、赚钱难微利而苦恼不已的时候,华为却保持很高的获利能力就说明了这点。假设某些企业在“贸”带来的高速发展时期,不是只盯着市场、忙着赚钱而是同步着眼于未来进行些技术研发投入和积累,也许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困局。
 
  当然,产业升级仅有技术升级也是不够的,还需要管理的同步升级。和其他国内企业一样,华为起初也走过一段粗放式的野蛮增长时期,但是华为及时认识到管理升级的重要性并不惜血本、不怕伤筋动骨做投入和提升。
 
  1998年,在中国企业都不知道IPD(集成产品开发)是何物时,华为就花费了几十亿人民币(当时华为的总收入才200多亿人民币)引入IBM的IPD流程改造项目,被任正非以“削足适履”的方式推行落地,成为中国第一家引进IPD的企业。之后,华为又相继引入ISC(集成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财务转型、人力资源转型等洋流程。特别指出的是,华为从2007年下半年实施的财务转型,效果非常明显,扭转了前几年出现的利润率下滑局面(华为净利润率从2003年的14%下降到了2007年的5%,而2008、2009年华为的净利润率回升到6.1%、12.2%)。现在华为与国际一流的企业一样,把财务体系深入到运营的每个环节,使得每一单赚不赚钱,赚多少,都心中有数,让华为彻底告别不计成本的“土狼式”冲锋。
 
  如果企业一门心思追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管理的同步跟进,最后往往欲速则不达,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在当前的后经济危机时期,吉利等不少中国企业希望通过“抄底”并购海外企业实现国际化、做大做强,当初TCL、联想等仅进行海外并购也是这样的目的。然而, TCL陷入失败困局,联想并购IBM PC后于去年初出现大幅亏损,他们希望通过并购实现规模或技术“一步到位”的升级。殊不知,文化和管理系统的对接、整合是难以一步到位的。华为的经验证明:如果你想成为“狮子”或“大象”,不仅要拥有狮子或大象的身躯,还要具备狮子或大象的心态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