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鸿儒教授主编《金融期货》有感
以股指期货为开端的金融期货市场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金融期货的风险管理功能,对完善金融市场交易机制,提升金融市场效率,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更好的服务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曲折、坎坷的过程。国债期货“327事件”导致了金融期货试点的“夭折”。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金融衍生品市场受到误解、责难,中国金融期货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再生波澜。中国要不要发展金融期货市场?中国金融期货市场发展如何才能避害趋利、服务金融市场和国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诸如此类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做出科学的解答,从操作上提供具体的指导,使社会各方面、市场各参与主体全面、准确地认识金融期货、参与金融期货。
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教授倾注心血、历时四年组织编写的《金融期货》一书,是系统论述金融期货的重要着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深入浅出。全书十二章174条涵盖了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期货产品、国际市场、市场结构、交易机制、风险控制、法制与监管、制度设计与沪深300股指期货等内容,是我国金融期货理论建设和认识提高的重要成果。
从全球金融期货的发展历程看,金融期货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有深刻的经济发展的根源,它是在汇率、利率和股票价格等金融指标发生剧烈波动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为了满足各类机构规避金融风险的需求而出现的一项重大的金融创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中国发展金融期货市场不是“想不想要”的问题,而是规避金融风险、壮大资本市场、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必然需求。
近年来,股权分置改革、创业板和融资融券等重大基础性制度建设相继推出,完善了证券市场体制机制,商品期货市场持续较快发展,法规制度建设不断完善,风险控制能力逐步增强,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运行持续平稳,市场功能逐步强化,为推出股指期货奠定了市场基础、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我国股票市场市值规模持续增加,已位居全球前列,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对规避风险的工具和机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刘鸿儒教授以睿智的眼光看到了中国发展金融期货的时机已经成熟。他指出,“条件不具备时盲目发展是错误的,条件具备时不积极发展也是错误的,而且是更大的错误”。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宏观经济政策长期过于宽松导致流动性泛滥,推升资产价格形成泡沫,表现之一就是金融的发展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次贷等场外衍生品不受监管的盲目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发展金融期货市场的重要借鉴在于,要妥善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市场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关系,坚持发展的速度与监管的能力相适应,创新的步伐与风险控制的水平相匹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切实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同时,在路径的选择上,要优先发展成熟的场内交易的基础金融衍生品。
股指期货是一种基础金融衍生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完善,交易机制、风险控制及监管制度已较为成熟,产品简单、透明度高、监管严格,大力发展包括股指期货在内的场内衍生品市场已成为国际趋势。目前,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上市了近400个股指期货合约。许多新兴经济体以股指期货作为发展金融期货市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为我国发展金融期货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经验。
如何看待金融衍生品市场出现的风险事件?一定要区别是市场机制、产品的原因,或是参与者不当使用、滥用的原因。剖析近年来发生的重大风险事件,其根本原因集中在不完善公司治理和有效监督缺位导致的不当使用、不当激励机制导致的欺诈与滥用。金融期货市场是逐步发展起来的,是一个不断出现风险、不断规范、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只要发展金融市场,价格总会处于不断波动中,风险不可能完全根除,只能采取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有效的防范风险、控制风险,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
这些理论上、认识上的重要成果落实在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制度设计中,落实在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法制建设和监管体系中,落实在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措施中,为中国第一个金融期货品种――股指期货的平稳推出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全球金融业竞争的核心是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的竞争。股指期货的推出只是中国金融期货的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让我们牢记刘鸿儒教授的殷殷教导:金融期货发展在不断推进法律、规则、制度、技术、人才等方面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扫除前进中的障碍,防止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掌握和运用金融期货的发展规律。实践告诉我们,理论建设和认识提高是个重大的而且长期的课题。
金融期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