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如何助推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就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内蒙古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本报专家组成员苑德军。
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转型的核心内容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为什么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强调?
苑德军: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现状看,结构性问题是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解决结构性问题,是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能源、劳动力成本等诸多约束逐步强化的情况下,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中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遏制产能过剩,提高中国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只有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才能夯实,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才能提高,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才能得到保证。
我国早在1995年就提出要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这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经济结构转型的步伐不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增强。无论从“稳增长”的现实需要看,还是从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都刻不容缓。
记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苑德军: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体,自然地,产业结构优化也就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内容。推进经济结构转型,首要的是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金融必须转型
记者:商业银行在支持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肩负何种重要使命?商业银行应如何适应产业转型中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助推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
苑德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受制于政策安排、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微观经济主体主观努力等诸多因素。其中,金融是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特别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和关键因素。产业升级、产业扩张、产业集聚、产业整合、产业并购等一系列关系到产业结构优化的产业活动,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所以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金融必须主动转型。商业银行应不断创新信贷产品种类、信贷业务流程和信贷风险控制技术,使信贷结构实现优化。
记者:金融应如何主动转型实现信贷结构优化?
苑德军:一是优化信贷投放的行业结构,使信贷支持重点从传统制造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转变。商业银行应该按照产业转型要求调整贷款重点,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和“两高”企业的贷款,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支持新兴产业时,也应考虑地区和企业差异,着眼于企业的产品竞争优势和行业地位,避免一哄而上。同时,必须大力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和业务,增加业务创新投入,扩大绿色信贷规模,促进我国以“高碳”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向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经济转化。
二是优化信贷投放的地域结构,使信贷资金配置从侧重于经济发达地区向区域均衡转变。产业转型既是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产业区域间梯度转移的过程。在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增长之后,我国东部地区原有的一些优势正在消失,中西部地区在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经济发展后劲、政策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凸显出来。顺应这种变化,商业银行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支持力度,支持部分朝阳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有序转移,支持东部与西部在科学的产业分工基础上建立紧密的产业合作,延长产业链条。
三是优化信贷投放的企业规模结构,使信贷服务由重视国有大企业向重视中小企业转变。商业银行应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适合其经营特点和产业转型需求的差异化信贷产品,为其转型升级创造较好的资金条件。
直接融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记者:直接融资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优越之处体现在什么方面?
苑德军:直接融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优越之处在于:其一,很多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难以获得贷款,但却可以通过天使基金、创业基金等直接融资形式获得资金支持;其二,在货币政策紧缩背景下,规模控制使贷款可得性大大下降,而直接融资工具的融资能力则不受紧缩政策制约;其三,产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等支持的重点是高科技企业,因而对产业转型具有金融推动和技术推动的双重功能。目前,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只有15%左右,未来发展空间广阔。直接融资推动产业转型的潜力十分巨大。(记者 刘红)
金融观察:金融转型才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