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三途——简谈临帖与创新


  临帖的目的在于“取法”,不是永远的追随。临帖最终是要服务于个人的创作和风格的形成。所以临到“精通”的程度,就应求变求新,自立门户,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临与创的关系,逐步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呢?近读一些古代书家临习碑帖的故事,深受启迪。我粗略归纳了一下,古代书家临帖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或者说三种临帖的途径:

  一种是米芾的途径。早年的米芾以古代书法家的字为典范,学谁像谁,达到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程度,被人称为“集古字的”行家。他的朋友钱穆父不以为然,就对米芾说:“你学古人学得再像,也没有一笔是你自己的东西,这样练下去,你只能永远拜倒在古人的脚下,不会有更大的成就。”米芾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反复思索,刻苦练习,追求神似,探索自已的书法道路。逐步脱离了古人的束缚而自成一家。唐代的楷书和草书艺术成就最高,难以超越,米芾便选择了唐代书法的薄弱环节—行书,作为自己创作的突破口,在追求自然和随意的艺术效果中,冲破了唐代书法艺术的法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他说:“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

  第二种是欧阳通的途径。唐初书法大家欧阳询的第四个儿子呌欧阳通,从小由母亲徐氏教导他临父亲的字,怕他懒惰不用功,又常常给他钱,叫他去买父亲的书法遗迹。原来父亲的字是可以卖钱的,于是欧阳通就想出个主意,“刻意临仿以求售”,假仿父亲的字,拿去卖钱。后来也成了名,有“大小欧”之称。欧阳通成名之后,并没有满足,依然不断临习,锐意进取。在实践中,他深刻认识到,自已亦步亦趋,写的字太像父亲了,而没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这样下去,很难有大出息。于是便开始谋求变化。鉴于其父法度十分严谨,他便变通笔法,加入了自己的新意,开扬外拓,写出一点自由的韵味,产生出自己的面目,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既像欧阳询,又是自己的书法。其代表作《道因法师碑》,相当出名。清代书法大家何绍基称《道因法师碑》“逼真家法”,但“握拳透掌,模之有棱,其险劲横逸处往往突过乃翁”。

  第三种是智永禅师的途径。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对祖上这位书圣怀着高度的崇敬,一笔一字,务求临到惟妙惟肖。他在所居的永欣寺阁上,一练就是三十年,光是临写真草千字文,就写了八百余本,赠给浙东各市院,受到各院僧人的珍爱。智永的字骨气沉稳,秀润园劲,清俊典雅,八面具备,可谓临写的楷模。唯一的遗憾,是未能创造出自己的境界。所以《后书品》说:“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

  综观上述三种临帖的途径,可以说各有所长,但比较起来,我还是赞赏欧阳通的做法。因为他是把临帖作为一个创造的过程,做到临创一体。在临写到精熟阶段,欧阳通认真分析了其父楷书的优长和不足,在博采众长,逐步吸收营养的基础上,逐步把以帖为主,发展为以我为主,不因临帖阶段的无我而在创作阶段抹杀了我的个性。有的人在学书进入创作阶段,往往费尽心思找个性,引进个性,殊不知个性就在你的笔下。因为你临帖的时候,特别是临到精熟阶段,你自己的个性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倾注到字里行间,往往表现在你书写过程中,有意无意间出现的背离书帖的一两笔或一两个姿态当中,这一两笔虽然是粗糙的,但它是新的,是你自已的东西,如能及时地抓住它,发展它,说不定你自已的独特风格就由此而产生。

  李成年将军简介:山东金乡县人,1935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6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曾任空军宣传部长、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93年授少将军衔。

  喜欢写作和书法。曾出版曾出版散文随笔集《三湖漫笔》、《湖畔思絮》、《长河烟雨》。主编过《世界空战》、《空军角斗士》等。

  自幼跟随外祖父读私塾,曾临摹过多种书帖,培养了对书法的爱好与兴趣。退休后潜心练字,书作曾多次参加军内外大型书法展并获奖,有的见诸报端、有的刻碑勒石、有的被档案馆、博物馆收藏,有被收入《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中国老将军书画珍藏集》、《爱在中国大型书画展作品集》、《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和谐华章》等80多种大型书画典籍。在《解放军报》、《空军投》、《中国书法教育》、《书法报》、《书法导报》,以及人民网、中青网网、中国书画网等媒体发表书画评论、书法拾趣和学书漫谈数十篇。

  现为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北京杂文学会常务理事、东坡书画院名誉院长、《山东人》杂志社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