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8年的一张《书法报》上,读到一篇题为《98年书家之死》的短文,其中讲到:“98年逝世的几位中年书家,平均不到45岁”,“还听说有几位青年书家得了绝症”。作者感叹道:“古代书家多长寿,可现在的书家为什么就偏偏不能长寿呢?真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作者这种焦急忧虑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人生四、五十岁正当盛年,正是展才华、出成果的黄金季节,遽然去世,怎不令人优伤叹息呢?但能否就据此得出结论:古代书家多长寿,现在的书家就偏偏不能长寿。我看,恐怕不能这么说。
古代书家多长寿,这是事实。如久负盛名的颜、柳、欧、赵四大书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颜真卿76岁,欧阳询84岁,柳公权87岁。著名书家文徵明则享年89岁,梁同书寿至92岁。当然,任何事物都不能笼而统之的一概而论,要作具体分析。古代书家尽管长寿者居多,但英年早逝者也为数不少。如王宠只活到39岁,王献之42岁,鲜于枢45岁,唐寅47岁,倪元璐51岁,陈洪绶54岁,孙过庭55岁,米芾56岁,书圣羲之也只活到58岁。再拿现代书家来说,尽管98年英年早逝者相对集中,但高寿者依然很多,仅90岁以上高龄的寿星就可举出许多,如黄宾虹91岁,钱君匋 92岁,舒同93岁,董寿平94岁,齐白石95岁,祝嘉97岁,苏局仙、朱屺瞻都年逾百岁,苏局仙曾荣获“全国健康老人”称号。这说明,一个人寿命的长短,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或者说是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即便在同一历史条件下,由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其寿命也会有长有短。这是不足为怪的正常现象。值得深思的是,英年早逝和得了绝症的中青年书家,为什么会在一年之内出现得这么集中?尽管他们得病或致死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从总体而言,也应有其共同之处。我想就此探讨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要弄清为什么“书画之士多长寿”?因为书画艺术,是一种养身之道,写字、作画,必须意志专精,全神贯注,着力运气,使全身心进入气功状态,一切杂念全都抛到九霄云外,这对身心是一种最佳的锻炼,其作用不亚于练气功、打太极拳。这便是书画家的寿命一般高于其他行业专门家的奥密所在。由此可见,保持心平气和、绝虑凝神的平稳心态,对于书画家的健身长寿至关重要。那么是什么破坏了书画家的这种平稳心态呢?有多种因素,诸如家事拖累,工作繁忙,劳累过度,关系紧张,等等。但危害最大、杀伤力最强的,应数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严重的名利诱惑。曾在《书法》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写道:“现在有些人搞书法已不是寄托怀抱、陶冶性情,而是抱着一种强烈的功利,如能入展获奖,一登龙门则身价倍增,既可加入协会,博取一顶‘书法家’的桂冠,甚至还可以升级调薪分房,可谓名利双收。” 在另一篇文章里还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位书法爱好者向一位书画编辑写信求助,他说:“如能帮忙发表一幅书作,那我的职称好解决了,职务也好提升了,我会千恩万谢你的。”当然,这些事只是发生在个别人的身上,不能与去年几位中青年书家的死因和病因混为一谈。我这里不厌其烦地转引,只是想说明一个事实:名利诱惑在当前是多么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它既是威胁身心健康的无形杀手,也是影响书艺提高和发展的严重障碍。提高对名利诱惑的抵抗能力,树立高尚的情操,不仅有利于延年益寿,也是进一步繁荣书法事业的迫切需要。书法是心灵的艺术,书法创作需要心灵的真自由、真解放,只有摆脱名缰利索的羁绊,个性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书法作品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我们的书坛也才能更清净、更纯洁一些。
李成年将军简介:山东金乡县人,1935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6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曾任空军宣传部长、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93年授少将军衔。
喜欢写作和书法。曾出版曾出版散文随笔集《三湖漫笔》、《湖畔思絮》、《长河烟雨》。主编过《世界空战》、《空军角斗士》等。
自幼跟随外祖父读私塾,曾临摹过多种书帖,培养了对书法的爱好与兴趣。退休后潜心练字,书作曾多次参加军内外大型书法展并获奖,有的见诸报端、有的刻碑勒石、有的被档案馆、博物馆收藏,有被收入《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中国老将军书画珍藏集》、《爱在中国大型书画展作品集》、《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和谐华章》等80多种大型书画典籍。在《解放军报》、《空军投》、《中国书法教育》、《书法报》、《书法导报》,以及人民网、中青网网、中国书画网等媒体发表书画评论、书法拾趣和学书漫谈数十篇。
现为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北京杂文学会常务理事、东坡书画院名誉院长、《山东人》杂志社特邀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