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韧性


  尼古拉·卡香内(Nicolas Kachaner)乔治·史塔克(George Stalk)和阿兰·布洛克(Alain Bloch)三位学者在他们的文章《家族企业长青七术》中将家族企业的特质总结为对于“韧性”而非短期业绩的追求,而且这一韧性的根本来源是家族企业的长期导向;相对于那些非家族控股的企业,家族企业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表现抢眼。

  三位作者从节俭、审慎、低负债、国际化和多元化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这种韧性的具体表现。世界上大多数企业是由其创始人及其家族或者后代控制和经营的。按照我们的研究,如果根据较为宽泛的定义(家族拥有50%以上股权),国内民营企业中的85%左右是属于家族企业的范围(2010年)。

  中国家族企业也有欧美发达国家成熟家族企业的韧性吗?现实情况是,在中国优秀家族企业身上同样能够发现相似的精神与实例。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一直强调节俭、自律、忍耐和家族忠诚。在成功的中国家族企业当中,企业家往往对于自身和家族成员有着家长式的严格要求,并且在家族成员的不同利益诉求之间,通过家长权威保持着平衡。这种家族主义对企业产生的积极影响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代理成本,掌握企业管理权的家族成员不会或不敢一味追求私人利益。企业家及其家族成员会把家业长青视为家族的荣耀和自身的成就,从而弥补短期之内自身物质享受的节制。

  改革开放以后涌现的第一代企业家普遍勤俭节约,“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而且这种艰苦创业精神会一直保持并传给下一代,例如目前的中国首富宗庆后就表示,现在自己一天的花销只有20美元,而且觉得很满足;从宗庆后女儿宗馥莉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创业激情和事业心来看,这样的创业精神已经传给了第二代。

  成功的中国家族企业在投资经营中,显示出特殊的稳健与审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为家族企业所推崇。这种“中庸”体现在家族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绝不是保守和固步自封,而是对于外部风险与自身能力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家族企业在收支方面更倾向于“量入为出”,扩大投资的资本主要来自于家族自有资金和利润结余,对待股权融资或上市的态度则更加谨慎。这也与外国家族企业的特征基本相似。

  稳健的财务策略与经营思路首先可以确保企业家及其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和自主权,从而保证家族意志在企业经营中得以体现。其次,家族企业控制权的稳定使得企业可以专注于细分领域成为专家并且品牌化。特别是当外部资本对家族企业的影响较少时,企业可以更自由的将资源投入到回报周期较长的创新研发当中。

  以已经完成家族企业传承的国内着名家族企业方太集团为例,方太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并不盲目追求企业和资本规模的扩张,而是更加专注于细分市场的领导地位,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中国高端厨电专家与领导者”的战略,公司选择不上市,负债率也保持在较低水平。

  当家族企业在特定领域中做到相当的规模后,多元化战略既可以赋予企业二次创业的活力,又可以用来扩大家族成员的发展空间。国际化战略对于已经具备了一定实力的家族企业来说,则是融入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虽然目前中国大多数的家族企业国际化的程度还仅限于进出口或者跨国代工,但是像中国万向集团这样的大型企业,在董事长鲁冠球的带领下已经实现了“走出去”的国际战略,在美国开办了工厂并且并购了当地企业,其在美国的业务由倪频(鲁的小女婿)执掌。万向集团的投资已经涉及到汽车配件主业以外的现代农业、金融等多个行业。大型家族企业集团与专业化或“隐形冠军”式的企业有明显区别,因此该文章所提到的七个特征反映了不同类型家族企业的特点,但是很少企业能够做到全部七点。

  总之,家族企业的“韧性”在中国的制度与文化背景下,表现为本土化的精神与实践。但中国的家族企业也面临着一些特有的问题,如裙带主义、家族纠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能将这种“韧性”融会贯通到基因里的家族企业才能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