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即将过去,总想写点东西来抒发一下。一则是为了不要把自己好不容易积累的一点文字,让繁杂、暗淡的生活情趣消磨殆尽,以至于走向颓废。再则是工作之余,玩一点文字游戏孤芳自赏与不失一种暂时性的解脱。
提到“龙”,我想大家都会有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说它遥远吧,又时常看到它,说它离我们很近吧,又好像不太理解。这个鬼东西到底有没有?为什么是个几不像的怪物?就“龙”的体貌特征来说,它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虾眼、鹿角、牛嘴、狗鼻、鲶须、狮鬃、蛇尾、鱼鳞、鹰爪、九种动物合而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
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处存在着“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在所有的神话故事中,仅天上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同样,因“龙”产生的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所以,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你处处都能看到龙的影子。它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不但不遥远,就活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它已经变成我们文化的基因,将永永远远的传承下去,不是你想传不想传的问题。
我们在扑朔迷离中传承龙的文化,是因为我们没有了解龙,也就是老子说所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当我们了解“龙”以后再传承,自然就“日用而知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不仅仅是一个超能力的神,它可上天入地、可吞云吐雾、可呼风唤雨还可翻江倒海。同时还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是封建帝王的专用词汇、是民间崇拜的对象。提到神,人们自然就会联想到封建迷信。世界上有没有神是一回事,但信不信神又是一回事。事实上,神的本身也是人类生活的需要,它的产生是因为人类社会,在经历过深重的灾害和苦难后,为了寻求庇护产生的一种超能力的渴望和追求,是一种精神寄托,甚至是一种心灵的归宿。根据人类的认知特点,认为所有的灾难和苦厄都来源于自然。为寻求庇护首先树立了上天之神、土地之神、祖先之神及各种自然之神(山神、水神、河神等)。当树立了这些神之后,还是灾难连连,苦厄不断时。人类社会就进入了造神时代。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诸如财神、门神、自由之神等应运而生。“龙”也就是诸神中的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造神的历史。同样地,封建帝王和同时代的买办文人为什么鼓吹“君权神授”也就不难理解了,它无非是向民众宣扬自己执政、主政的合法性而已。
作为几乎人类与历史同步发展的“龙”,它既有阳光的一面,也有屈辱的一面。在西游记中,一些有“龙”参与的案例描写,让它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中,留下不光彩的一页。当你看完整部《西游记》时,就会发现“龙”虽然位列仙邦,但用今天的话说,充其量是一个在职、在编的基层干部,仅属主任科员的级别。同时“龙”还是一个上访专业户,每次让黑社会(妖怪就是黑社会中的混混)中的小混混搅局后,只有上天庭找玉帝告状的份。从“龙”的能力来说,也是属于倒三流的那种。一个小妖就能把它弄得晕头转向。孙悟空在取经回来之前就是一灵长类动物、就是一小妖;而九头虫则是低级动物、同样是级别较低的那种混混。同样,“龙”作为社会底层的小官,在黑恶势力面前虽然有些违纪、违章行为(在孙悟空的挟持下,背着领导在外面下点小雨),但也还算是忠于职守,从这样一个角度上来说,它也符合人的本质特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有人分析,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民间对龙王的形象发生改变所至。而事实上,在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长期对立的封建时代,可能真有一个叫吴承恩的文人,在某地参加过某部西游记的补充和完善。在其过程中,按大家的意思借“龙”之手,表达一种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皇权的蔑视和挑战。《西游记》中的“龙”,虽然以替罪羊或牺牲品的形式出现,但在吴承恩的笔下,不知不觉成了客观上的弱势群体。
至于“龙”的来历(或形成),由于地域的差别或历史的原因,加之文化上各种流派纷呈,形成多种说法,这也就是我们都感到扑朔迷离的真正原因。撇开各种传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成语叫“斧山合符”,对“龙”的解释更接近它的体貌特征、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斧山合符”说的是黄帝和炎帝诛灭蚩尤以后,在今天的河北省徐水县招集各部落首领,在斧山会盟合符。
就“符”字而言,大家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调兵的兵符(虎符),它是按照当地人所崇拜的一种动物作为模型制作的。它可是跟今天国防部的公章一样,是调兵遣将的信物、是权力的象征。跟各民族图腾有联系又有区别。图腾只有崇拜,而“符”则是在崇拜的基础上拥有权力,它源于图腾又高于图腾。
“合符”的意思就是把各自的“符”都摆出来。不管是虎符、狼符还是狮符,都取出一部分合在一起。这当中有的取了头、有的取了爪、有的取了角、有的取了尾等等。最后形成一个独特而完整的图案,成为所有部落最高权力的象征,来统领所有部落,从而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大一统。这就是“龙”的来历、形成或者说是诞生。从时间顺序上来看,它要早于《易经》,或在《易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易经》的成书是人更三圣(伏曦画卦、文王重卦、周公系辞、孔子作传。也有四圣同魁之说),世历三古(远古、中古和近古)。
为什么封建帝王总喜欢以“真龙天子”自居,为什么我们总习惯将自己称为“炎黄子孙”或“龙”的传人。也只有通过“斧山合符”这个成语,我们才能找到合理的答案,它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这里所说的“中华”或“中国”,它是一个文化概念,跟地域、种族和政治无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龙的形成也就是中华文明形成;中华文化就是一种“和”的文化、一种兼容并包的文化,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龙”的文化。